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2024年10月14日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05期    作者:课题组┃张月 李钢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新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向好,不仅能够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还在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以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下一步亟需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引领,构建高水平人力资本支撑,加强城乡、区域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间的良性循环。我们应善于利用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多措并举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与区域差距问题,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公平,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收入差距包容性发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ZDA04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是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征程中,制造业表现出突出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实体经济迅速崛起,不断迈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高度。然而,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尚未得到有效满足。

面对如此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亟需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出更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对于不断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提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总结现阶段两者间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成效,厘清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一些参考。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概念是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两者在理论内涵上高度契合,可以从工业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视角进一步理清两者内在逻辑关系。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呈现出向质量变革、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6个方向转变的基本特征。从中观层面看,制造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处于战略性支配地位,因此可以从新发展阶段五大发展理念解读其理论内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应坚持绿色、创新、安全、协调、共享、可持续的基本发展原则,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在中观层面的具体应用。广义上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创新是第一动力、融合是重要路径、绿色是内在要求、开放是必由之路、安全是基本前提、优化环境是有力保障等6个方面来定义。不难发现,基于新发展阶段理论视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根据现有研究可将其界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效和风险控制等多个维度。

第一,创新发展率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速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助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与高端制造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第二,协调发展是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的协同共赢和产业层面的融合发展,以此带动多区域、多行业、多部门之间形成互补互促的协调发展局面,激发各行业间的关联效应,改变制造业低端发展的困境,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及资源的供需平衡。

第三,绿色转型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制造业发展的全流程,同时,在我国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前提下,这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开放与共享式发展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产品内分工、模块化分工方式的集中应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形成更为紧密的全球制造业生产网络,带动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经济动力转型阶段,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延伸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五,安全发展就是要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供应链风险管控能力和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综合而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污染少、效率高、质量高、技术高的有机统一,具体特征不仅表现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服务化,同时还具备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复杂性及高个性化等特征。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首先,“共同”反映出全社会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强调对所有地区和人群的全面覆盖,呈现出发展性、共享性与可持续性。一是实现共同富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二是表现为社会保障、技术普及等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平程度;三是区域间的科研经费支出、污染治理投资以及就业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富裕”反映出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实现物质充裕、精神富足和环境宜居的目标。

在高质量发展中,共同富裕的共享性表现得较为突出,也就是说既要发展生产把财富的蛋糕做大,也要不断完善分配体系将蛋糕分好。同时,共同富裕实则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在直接的意义上是指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且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这种过程的内涵在区域策略上表现为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在起点、过程以及最终结果上表现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阶段表现为绿色生态富民。在目标结果上表现为:一是实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城乡及个体间的公平正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即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其本质特征就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升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缩小收入差距与区域差距,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通过绿色发展的方式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发展成效

新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长期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制造业不仅能够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还在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全面集中体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

制造业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有效增长,在财富累积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

创新驱动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制造业具有高技术进步快、规模经济性强、可贸易性强等特点,是社会财富累积的主要动力源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不断健全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带动我国制造业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其一,制造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18 619.6亿元,比2010年的3771.33亿元增加了近4倍,年均增长率近15%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1.5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以及汽车、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7大制造业产业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3.2%。在经费投入中,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为6507.7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21.14%投入强度为2.91%。

其二,制造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显著提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等新兴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赋能制造业,其已成为助力我国制造业迈向数字化、高端化的加速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化专业人才供给也得到有效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从2017年的22.39万件提升至2021年的近40万件,增长77%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也从27.41%提升至29.32%。其中,发明专利数从11.81万件提升至19.74万件,增长67.15%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比重也从36.83%提升至近40%。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高端工业互联网平台248家。同时,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6%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2022年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77%2012年提高了28.9个百分点;2022年累计建设开通了5G基站231万个,全国在用数据中心超过65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我国已经具备并掌握了许多全球领先的技术,并且中低端制造业的创新活跃度逐渐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凸显制造业压舱石作用,为全面提升社会整体“富裕度”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第一,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89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0.1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3.5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7%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资产总计由2012年的58.5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0.37万亿元,增长了近1.89倍,年均增长率约为8.2%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60.6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19.8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近5.01%。第二,制造业分工体系愈加完备。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共计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由此可以看出,在创新驱动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庞大且适配性强的发展规模,成为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根本保证。

制造业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在区域协同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不是部分群体和部分区域的富裕,因此,解决以城乡区域间不平衡为核心的协调问题,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新发展阶段,制造业自身通过不断调整、升级并优化内部结构,能够使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制造业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这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是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动力。

第一,制造业协调发展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着力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从生产活动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传统家庭式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产品附加值短期内难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从要素流通看,早期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信息不对称、政策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土地与资本在城乡间的流通渠道有限,促使农村劳动力为追求较高的收入逐渐流入城市,城乡生产要素成本差距愈发显著,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看,受我国财政体制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影响,基层政府在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农业技术创新及组织方式改革的纵深发展,制造业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加速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在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制造业通过与乡村高附加值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联动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民社会化,推动工农互惠与城乡融合。这不仅提高了农村聚合资源要素的内生发展能力,改变了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出的局面,增强了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活力,更加有助于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二是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来看,着力发展乡村制造业对于优化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社保方面的差距,加快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有效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通过乡村振兴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对于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二,制造业区域均衡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会反向抑制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协同政策的实施,使得制造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扩大了制造业技术外溢效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间经济增速的极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比值由2000年的2.34下降到2020年的1.76同时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提出,也开创了以区域试点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由此可见,制造业在推动区域与城乡均衡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加速实现包容性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制造业绿色转型主要涉及能源转型和电气化转型两个方面,其目标都是低碳减排。能源转型主要是实现高耗能石化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电气化转型主要是提高工业、交通业以及建筑业的高耗能能源替代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0年以来,在环境规制政策督促之下,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实现突破性改善,企业采取清洁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意识逐步提高,制造业污染治理初现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为293 065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217 329万吨标准煤增加了34.85%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比重从2010年的63%下降至2021年的55%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从2010年的396.977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335.24亿元。同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清洁能源、绿色环保制造业逐渐壮大,绿色制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光电通信、生物医药等产业得以广泛应用,覆盖了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这是重建高质量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如此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是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在当今世界尚未取得更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前提下,从全球、动态的眼光来看,中国绿色工业的快速发展实质上有利于保护环境。因此,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推动实现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公平。基于斯密—杨格定理,需从不同产业政策入手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分工演进,这将有助于提升绿色生产力,不断扩大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与规模,从而进一步推动绿色分工的不断演进,形成正反馈效应。

制造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是通过创新先富带后富制度,引导先富地区社会资金及资源进入生态资源禀赋优良地区,推动生态要素更好保护、生态资源更优开发和生态价值更大挖掘,拓宽当地居民增收致富路径。二是加快完善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文化与环境基础。比如,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百万屋顶富民工程培育项目,引导绿色能源企业利用“屋顶光伏”支持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将光伏产业带入农村的千家万户。2022年,某新能源企业在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等已建成100万户农民屋顶光伏电站,按照每户发电量按比例支付报酬,总装机规模已达9GW每年可为全国提供86亿度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多万吨。

制造业低碳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的“共享性”相得益彰。一是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传统粗放型高耗能制造行业逐步向低碳绿色行业转变,能不断拓宽绿色就业市场的就业渠道。二是通过加强绿色制造业人力资源培训,能带动制造业劳动力结构转型,推动新兴绿色技术的普及应用,引导低技能劳动力向高技能劳动力转变,从而提高绿色制造业的人均收入,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性。三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教育均等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助于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反哺高层次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2023年第一季度的调研显示,有39.7%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不均等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调控。

制造业开放共享式发展有利于缩小工资差距,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制造业是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压舱石,推进制造业开放共享式发展是内外兼修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第一,制造业短期内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收入差距有一定收敛作用。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和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影响着该国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置比例,进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工薪差距。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既对工薪差距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来间接影响收入差距。在早期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低技能劳动力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产业,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与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参与到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时,却因受到发达国家挤压,高技术劳动力需求与收入均有所下降,但随着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高,收入差距将有所减小。

第二,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稳就业基础。一方面,制造业的价值链长,生产工艺复杂,生产环节可分割,生产投入是各行业的总和,制造业产值增长对于服务业、农业等国民经济的众多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制造业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实现协同合作与融合发展非常必要。一是可以有效激发各产业和行业间的关联效应,催生出各种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可以引发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通过扩充产业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积累;三是加速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链提质增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不断推广应用,加速了先进制造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进程,带动高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1.8%。同时,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制造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高级化,促进制造业资源供给与需求的有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居民收入,满足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

制造业关键技术难突破、高端转型受阻,制约社会整体“富裕度”的提升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足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薄弱环节,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社会整体“富裕度”的有效提升。一是我国制造业的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占比不均衡,低端产业占比高,高技术产业占比偏低,多数制造业企业并未真正实现技术突破,缺乏引进新理念和研发新技术的科研实力。低端产能过剩,尤其是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钢铁、水泥等我国传统重工业产能过剩较严重,技术创新步履维艰。在高端技术制造方面,芯片制造、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现象,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国外引进,国内基础性创新性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因此,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发挥产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下,向高端产业迈进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在制造业领域中实现智能制造以及高端制造的相关核心软件与国外相比差距依然显著,较难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制造业31类行业分类中有13个低端技术制造业和6个中端技术制造业,从占比情况看,我国制造业的60%以上均属于中低端技术行业,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低端产业占比高的发展现状。三是制造业高技术人才比重较低,不利于制造业向高端转型。现阶段,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平均数与主营业务收入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一直未突破20%这一现状充分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较高的仍然是中低端技术含量的从业人员,存量技术工人质量有待提升,高技术人才依然是高端转型发展中的短板,难以满足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技术改造进程中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从营收占比可看出,高技术制造业对整个制造业所创造的经济优势并不显著,说明虽然加大了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在高端转型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重视,但未获得明显的实施效果,仍处于高投入低收益阶段。

城乡区域差距长期存在,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受限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东西部收入差距仍然存在,这是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掣肘共同富裕的一个突出障碍。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仍为2.452015—2021年,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之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分别扩大了56.7%、51.3%和100.5%东部地区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配均明显高于西部,人均收入差异呈现发散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2022年第一季度的调研显示,如果当地的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按非常不合理到非常合理排序1到10),43.58%的农业户口被调查者认为当地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等级在6以上。另外,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水平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业,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也严重限制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中介效应。

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结构性摩擦仍存,共同富裕短期内较难实现正反馈循环

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较大,制造业绿色转型期间也会引发传统高碳排放产业的摩擦成本,造成传统产业就业岗位减少,这与共同富裕目标间的矛盾不容忽视。一方面,随着绿色转型带来能源价格波动,造成能源消费者一定的福利损失,这也导致在推动产业节能转型过程中,环境规制、能源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绿色能源的消费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2022年第三季度的调研显示,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想为低碳生活支付成本的主要原因是无力承担。另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能源转型、产业电气化转型主要依赖AI、数据中心IDC5G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也带动协调发展与能源约束的摩擦成本不断增加。

短期内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国制造业遭遇了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链攀升受阻等多重困境,产业链短板、断板和薄弱环节仍然较多,产业安全仍存在较大风险,制造业质量提升仍有较大空间,这都对工资差距起到一定收敛作用。但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全球化进程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中国在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初期过程中,当发达国家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端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溢出效应将带来劳动力职业技能显著提升,在此演变中,剩余的低技术劳动力被加速替代,劳动力需求与技能水平呈正比,或将进一步推高低技能与高技能劳动力收入差距。从短期来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将对社会共同富裕与协调发展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向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维度持续推进,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但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依旧存在,因此还需要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公平,加强城乡、区域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加强科学统筹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

共同富裕在“十四五”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第一,要统筹做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顶层设计,利用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在制度建设上的合力作用,优化调整各级政府权责清单管理与职责分工,确保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在制造业的核心产业与重点领域进行优化配置。第二,在落实好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上,积极总结并普及推广试点示范的经验,探索“先富”带“后富”的致富具体路径,逐步完善不同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方案方法。

加大创新科研投入力度,拓宽制造业高端转型渠道

结合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我国制造业应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驱动力,采取多种精准促进创新的政策,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解决核心技术难突破的短板,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更多“并跑”和“领跑”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加快制造业高端转型发展,不断促进制造业中各行业实现智能制造,升级制造设备以满足智能化生产需求,建立智能化生产车间以降低生产误差,从而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第二,深入推进制造业高端转型发展,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技术研发系统,不断在创新驱动下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力推动制造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制造业共性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第三,探索发展前沿数字技术驱动的制造业新业态,以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类脑智能、元宇宙、量子力学等为发力点,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融合,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不断扩大就业边界。第四,提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研发,从技术创新角度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第五,加大公共资源技术共享,发挥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应提升细分行业覆盖度和服务水平,进一步降低跨地域制造业发展差异化,探索我国制造业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思路与理论逻辑,促进全社会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构建高水平人力资本支撑

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满足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供给,才能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充沛动力。因此,在制造业追求更高效率、更高品质和更高附加值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高精尖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技术人才向制造业领域集聚,带动制造业人力资源供需均衡发展。第一,培育一批制造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导企业和院校探索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等,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拓宽多元化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第二,加强制造业专业化、职业化、定制化人才培养教育,增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人才储备。从中长期发展来看,着力制造业人才梯队建设,补足高技术人才缺口,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取得具有颠覆性的科技研发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必要以多种方式增加制造业重点领域劳动者工资收入,提升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加速制造业的城乡、区域与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融合创新

加强制造业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相互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跨区域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合力。第一,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优化区域资源要素结构,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高质量建设。第二,健全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机制,优化产业链协同,创造跨区域深度合作的机会,建立健全以制造业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互补合作机制,确保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第三,完善东中西部的制造业创新合作机制,带动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互换,实现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以东部发达制造业为引领,发挥好其示范辐射作用;以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帮扶中西部地区企业,弥补它们的短板;对标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适合我国制造业跨区域全面发展的新标杆企业。

应构建促进产业融合的交流合作机制,破除地域不同带来的市场分割,通过发挥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搭建跨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借助产业链与价值链等资源要素优势,带动各类制造业企业实现合作共赢。其一,发挥好产业政策对产业融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破除政策机制约束,不断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其二,建立省域政府间内部协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破除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产业融合提供坚实的制度环境保障。其三,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作为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因此,要顺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快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推动新兴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制造业,构建以数据等新型要素驱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营造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生态。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协调,实现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间的良性循环

中国新型工业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包容性学习与创新机制,制造业绿色转型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互耦合、相互影响的动态演化过程,因此应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包容性绿色发展道路。第一,需要依靠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作用,破解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加快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从而形成协调共生、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第二,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协调。市场的平稳运行需要依赖政府的有效监管,并遵循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与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要素资源流通,通过构建制造业本身的自主发展体系,加快制造业绿色分工进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协同增效。第三,加强政府产业政策与地区共同富裕程度的匹配。根据共同富裕程度制定长期的绿色的制造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的协同增效,通过加强在低环境效益、高经济效益行业的环境管制,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技术投入,不断迭代绿色环保技术。增强市场、政府、企业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拉动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新引擎、新动能作用,从制造业数字化角度探寻突破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低端锁定的有效对策,不断巩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既有竞争优势,通过在新一轮未来产业中的全球布局与高精尖技术开发,实现制造业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首先,鼓励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合作互补、共进共赢,激活创新创业效能,通过资源再配置释放效率红利,在不断提高贸易开放度水平的过程中,打破前沿数字化技术的国际锁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技术带动产业数字化应用推广,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创新动力。其次,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应多措并举减缓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力度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从而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加速向中高端攀升。同时应加强对低技能劳动群体的劳动技能培训,以提升劳动力工资收入,从根本上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逐步缩小劳动力收入差距。最后,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助力,进一步畅通制造业国际多边贸易合作的沟通渠道,提高在国际贸易合作中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中的优势地位。

五、结

新发展阶段如何协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代课题。我们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内在特征,总结提炼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发展成效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据此进一步探讨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为更好地实现两者耦合互馈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大量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仍有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讨。第一,如何调整技术进步与创新路径,引领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加速社会总体福利的跨越式提升。第二,如何通过制造业带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稳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第三,如何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间的正反馈循环。第四,如何在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过程中解决不同技能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值得学术界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重大调查项目“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课题组

本文执笔 张月 李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重大调查项目“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课题组,张月,李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7(05):100-111.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23.1219.0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