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激活“第一资源”引领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8月04日来源:《当代江西》2025年06期    作者:高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把人才作为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活力,以机制改革优化人才生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引领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这三个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均发生了质的变化。高素质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活力、最为积极的要素,其角色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或掌握简单技能的工人,转变为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的知识型劳动者。这些人才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先进的劳动资料和处理复杂的劳动对象,还能创造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获取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可以说,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当之无愧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又在于人才引领。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其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等各个环节。科学家通过进行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为新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工程师以及技术技能专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方案,如开发新的软件、硬件或制造工艺;技术经理人和商业顾问把实验室中的技术创新转移到市场,形成能够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家则通过创造性的商业思维和实践,有效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强调的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成的传导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关键实施者,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参与者。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还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都需要大量具备深厚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推动这些领域的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和发展。而在生产要素配置环节,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落地,还能加速整个传导机制的运转,带动产业链价值提升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力质态实现整体性跃升。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人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看,人才发展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学科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结合,教育体系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响应速度得以大幅提升,但当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支持。

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各地政府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在一定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才。不过,有的地区对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简单模仿,导致不少政策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对于那些寻求独特发展机会或特定资源的人才来说,难以保证他们长期稳定地留在当地工作和发展。

在人才评价方面,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正在被打破,各地积极探索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也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破解。

在人才分布与配置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聚集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这对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这类人才的跨界流动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影响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面向新质生产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壮大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平台,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打造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注重青年人才成长体系建设,完善科研启动支持、职业导师引导、成果孵化转化等全过程培养机制,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当主角。

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各地面向当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诉求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引才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涵盖居住、就业、创业等全方位服务的移动应用程序,简化人才引进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人才的持续关怀与发展支持,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应关注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成长,提供继续教育机会、职业发展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长期稳定地工作生活。

健全多元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释放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创新创造活力与干事创业动力。坚持分类评价、多元评价,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特点,科学设置细化的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推动用人主体根据岗位职责和发展目标开展科学评价。加强对青年人才、非传统领域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容错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完善体现知识价值、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薪酬激励、股权奖励、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多元激励机制,增强对人才的长期吸引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对优秀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构建人才有序流动与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科研基地、人才飞地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持续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平台,建立跨区域人才共育共享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跨区域合理流动、优势互补。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体系,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价值。

 

高中华.激活“第一资源”引领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当代江西,2025,(06):15-17.DOI:10.16706/j.cnki.cn36-1279/d.2025.06.0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