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可以更好地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如何有效整治行业“内卷”,加快形成供需两旺、供需适配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您有哪些观点、建议?
陈彦斌:可以从供需两个维度协同推进化解竞争困境。
从需求侧看,应注重拓展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一是聚焦品质升级和服务优化来深化消费需求对接。例如,引导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突破单一的价格竞争模式,通过提升售后服务体系、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等路径来开辟更具差异化的竞争赛道。培育更多新型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赛事经济、首发经济、文旅康养等新兴业态,以持续释放国内市场的潜力。二是强化国际市场开拓支撑。建立完善的“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国内技术标准与国际市场准入要求的对接与互认,为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常态化支持。
从供给侧看,应从制度建设入手优化市场竞争生态。加大力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进一步推进质量基础设施的升级,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管体系。深化区域产业协同,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特别是在绿色低碳领域与发展中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联盟,共同应对挑战。
《新型工业化》: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金融“活水”支持新型工业化有了“路线图”。请问您对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政策方面,有哪些观点、建议?
陈彦斌:我认为《意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协同机制与目标。《意见》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体现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发力,是以产业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意见》明确了加强政策协同联动的四大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推进、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完善地方政策配套、建立健全风险协同防控。其政策协同的核心目标,是聚焦国家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深化产融合作,提升金融支持强度精度效度,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第二,提出了一系列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的针对性支持举措。《意见》明确提出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产品和攻关,多渠道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强化产业链重点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深化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健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授信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聚集和专业化发展,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一系列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举措,支持产业合理布局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这些支持举措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既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又通过细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切实可行,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和有效路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三样”成为出口新动能。图为吉利汽车出海的场景。
第三,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具体路径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适配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具体而言,一是在宏观层面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多元融资支持。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优化供应链金融和区域、外贸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四是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和传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五是积极有序发展数字金融,支持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和长效机制建设,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安排,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长期稳定金融支持。这些工作路径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步骤形成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责任分工和目标,为执行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将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新型工业化》:从中国工业革命史如何看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请展望新型工业化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呈现出六大趋势:
第一,新型工业化的原创性创新和系统性竞争优势更为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已进入深度依靠原始创新的新阶段。凭借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策源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加快落地;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交通装备、新能源、深空深海探索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竞争力已突破对单纯要素成本红利的依赖,升级为融合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系统性竞争优势;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性能等已跻身世界前列;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中国制造”不仅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更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等核心特征而成为全球品质的标杆。
第二,数实融合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凸显,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工业数字化转型正从局部试点向全面深化迈进,涵盖企业全业务领域、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全流程以及商业生态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工业产品成为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算力资源升格为新型基础设施。深度数实融合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关键驱动力。
第三,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底色愈加鲜明。从原料开采到终端回收,绿色理念将贯穿产业全链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企业将更多应用低碳技术和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实现价值链的绿色转型。工业不仅实现自我“脱碳”,还为农业、服务业及城乡生活提供丰富的绿色产品与服务,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引擎和坚实后盾。
第四,新型工业化的共享特征更加明显,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在微观层面,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将协同推动劳动环境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广大劳动者。在宏观层面,新型工业化将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协同,形成合力,持续做大经济“蛋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五,新型工业化将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稳定的政策环境,中国有条件与能力成为全球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枢纽,吸引更多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等关键领域。同时,中国工业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产业治理经验,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基于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发展实践,中国将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第六,新型工业化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型工业化主要从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等多维度赋能高质量供给体系。采用数字化生产模式来推动柔性化定制化生产,能够使供给结构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提质增效,能够进一步优化供给体系质量;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够加速产能的更新与优化,增强高端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