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机器人是否能重塑国际产业格局?

2017年08月18日来源:产经快评    作者:李晓华

主要内容以《机器人与劳动力的成本赛跑》发表于《人民日报》201781622

 

 

近两百年以来,衣物的缝制过程都需要缝纫机与人类精巧双手的配合,然而一家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司——SoftWear Automation正在发起对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挑战。该公司历时七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缝纫机器人Sewbo,希望通过缝纫过程的自动化使服装生产从低工资国家回流美国。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昂,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精密电子等复杂繁重、高度程式化、加工精度高的产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的成本持续降低、性价比不断提高,兼之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使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电子产品、食品、医药、物流等行业的使用快速增长,甚至以往不被视作机器人的产品如机器人、家用电器也呈现机器人化的趋势。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数据显示,2010-2015年间,机器人销售量平均增长16%,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2015年电子电器产业(包括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医疗设备、精密仪器等)的机器人销量增速达到41%。该机构估计,2017-2019年间,机器人装机量增速最低将达到13%。机器人市场的高增长有望吸引更多投资,加快技术创新,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反过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昂,在航运技术、信息技术带来运输成本、交易成本降低和产品模块化程度提高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环节持续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机器人是帮助发达国家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武器。一方面,机器人不断降低的成本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劣势,在综合考虑运输成本、库存、靠近终端市场等因素后,一些原本在低工资国家才具成本优势的产业或产业链环节在发达国家变得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机器人与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组合在推动工厂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能够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缩短产品生产和交付周期,满足快速变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生产流程或产品复杂程度高的高技术产业,许多工作对精确度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机器人的采用可以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的优势。机器人正在成为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环节从发达国家离岸到回岸的重要动力。

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少技术,唯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往往优先选择服装、鞋帽等资金、技术和技能门槛低的行业。世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环节从高成本的发达国家不断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的趋势。如果机器人越来越便宜、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高收入国家的综合生产成本将与低收入国家不相上下,穷国的许多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所取代,发达国家不必再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环节离岸外包出去。穷国将因此被锁定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一些已经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受此冲击,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

机器人的发展具有改变世界产业格局的可能性,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机器人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呈现出相对劳动力的综合成本优势。尽管许多工作岗位在技术上完全可以用机器人换人,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供应充足,人工生产成本更低,因此机器人换人并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事实上,尽管Sewbo缝纫机器人能够制造家居产品,但仍远未达到取代人力的低成本和可靠性,不足以支撑服装业回流美国。而且一个产业或产业链环节真实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工资与机器成本之间的权衡,受制于一个国家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产业配套的完善程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十年的离岸外包,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恢复产业配套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机器人的发展虽然会缩小发达国家的成本劣势,使一些批量小、交货周期短的产品生产重获竞争力,但是取代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地位之路还很漫长。然而,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对机器人潜在的颠覆性影响视而不见,必须抓住机器人与劳动力进行成本赛跑的时间窗口,加快进行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发展出超越劳动力成本的新的竞争优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