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美日经验对促进中国劳动力素质提升和经济发展的启示

2016年08月19日来源: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梁泳梅 李钢

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劳动力素质未来的发展进行的情景分析表明,中国25岁及以上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10-2030年大致相当于美国1945-1965年、日本1968-1983年的水平。美国和日本在这个阶段十分重视对发展教育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尊重教育的自然演化过程,在初等和中等教育均得到完善和普及后,才大力推广高等教育

美国和日本在推进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做到了尊重教育的自然演化过程,先是大力发展初等和中等教育,在普及后才进一步大力推广高等教育。例如,美国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很明显地呈现出两阶段走的特点。第一阶段1910-1940年主要是中等教育加速,接受了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1910-1920年增长了8%1920-1930年增长了12.2%1930-1940年则增长了21.5%。中等教育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幅增长贡献巨大,能够解释40-44岁的美国男性从1930-1970年总教育进步的70%。第一阶段始于1970年后,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接受了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从1970年的21.2%增加到2010年的55.9%

尊重教育自然演化过程的发展方式,使得美国和日本的人口受教育结构较为合理,文盲和仅受初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低,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均很高。2010年,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受教育程度为初等、中等和高等的人口占比分别为5.2%38.9%55.9%;日本则分别为13.4%56.6%29.9%这种结构,一方面大幅提升了总人口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受高中教育和受大学及以上教育人口的配比也合理,使得高技术劳动力的工作能够得到中等技术劳动力的充分支持。

 表1

相对而言,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则有中等教育仍然落后、过于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趋势。2010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受教育程度为初等、中等和高等的人口占比分别为28%57%9%,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理应大力普及以高中为主的中等教育,其次再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然而,近年来的趋势却是大学教育的发展速度更快,2005-2010年,受高中教育的人数增长了89%,而受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则分别增长了102%129%177%。从教育经费的支出来看,在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经费结构上,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经费占比相对过高,高等教育机构与初中等教育机构经费收入的比为0.481,而与中国现阶段相当的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该比例则基本在0.36左右。从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经费支出增长速度来看,高等院校的经费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支出5212亿元,比2005年增长124%,普通高中支出1925亿元,比2005年增长70%

中等教育滞后、高等教育偏快的发展形态,容易引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希腊和西班牙都是前车之鉴。2010年,希腊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受教育程度为初等、中等和高等的人口占比分别为34%36%27%。可见,希腊的教育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均衡问题,民众受教育机会并不平等,初等教育较落后,高等教育发展较快。这容易导致一部分人高收入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却面临很大失业风险。仅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占比过大,时也是希腊在经济危机中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重视教育为经济服务尤其是为工业服务的功能

美国和日本在教育迅速发展的阶段,都强调了要使教育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服务。美国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应该重视让教育为工业生产服务,高等教育机构与工业研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许多美国的大学都成立研究中心来跟踪工业实验室的技术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大型工业企业也开始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资助,使得高等教育机构更能够注意到工业企业的研究需求并做出与其相吻合的研究。例如,杜邦公司在20世纪20-30年代向美国多所大学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资助,该公司相应地也得到了这些大学对其研究的帮助和建议。20世纪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电话电报公司等多家公司开始为麻省理工学院提供长期的资助,该学院在1913成立了电子工程研究专业,对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与欧洲相比,美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和研究项目也更贴近工业和商业实践的需要。可以说,正是由于高等教育机构与工业研究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极大的提升了美国工业技术研究的能力。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强调经济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密切关系,并以未来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劳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方案。由于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日本制定了以加强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教育原则;并预计1960-1971年由于各种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17万技术人才的短缺,因此,日本有针对性的对高等教育机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要求:(1)现有大学的学科构成向新科技的方向转变,(2)改善理工科教育设施,。正是由于得到了教育对工业的支持,到了70年代,日本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发展。

第三,注意促进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的互动

美国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州政府对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20世纪30年代,州政府对大学的研究资助超过了联邦政府。这也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得到快速扩张。

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州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州政府不仅仅成为高等院校的最主要资助者,同时还成为其管理者和监督者。各州纷纷设立州级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并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订立新建院校的标准、制定教育计划、决定学校建设和设备购买的重点等。在这个阶段,由于州政府对当地高等院校的资助和管理的加强,使得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生招收规模、学费标准等方面都更多地考虑了本地区的发展特点,其对人才的培养也更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与当地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互动性加强,也使得高等院校更愿意加强与当地工业组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为本地区创造经济利益。

同样,日本也很注重高等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为顺应各地区的工业开发计划新需求,在地方设立具有全新教育科目的工业大学。

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政策建议

1)关于中国加大对教育投资力度的结构。当前阶段应该是在重视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高中教育(包括职业中学),尽快降低仅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提高接受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突出高中教育,与突出大学教育相比,能够以更小的成本、在更大的人口范围内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提升为劳动者带来的报酬提高,也有利于推进收入分配平等,从而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

2)鼓励学校教育与工业技术培养和技术研发紧密结合,使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因时制宜,注意追踪新科技的发展方向,推出一些与新兴高技术产业相关联的课程;注意更新课程设置,使学校教育更符合社会经济需要,尽量使学校培养的技能能够满足而不是脱离企业的需求。在研究项目的资助和鼓励取向上,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对院校的资助力度,促使院校的研究能够切合企业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研究方向的鼓励目录上更为重视对实体经济技术发展的引导。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切实重视实习的作用,让学生尽早意识到什么是社会所需。另外,在院校设置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力度。

3)鼓励地方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当地经济利益。一方面,鼓励地方政府加大的地方院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发挥的作用较大;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地方院校的资助力度,从而使地方院校在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更多的考虑当地产业的特征和企业的需求。

 

 中国经济学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