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战略构想

2016年08月05日来源:网易·财经频道    作者:刘佳骏

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T”形空间结构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发展轴。根据国务院出台的《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产业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沿江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结构也呈现较大差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通过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产业科学有序的转移与承接合作,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科学合理的流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合作,将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构建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和推进国土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产业将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

一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内部差异明显。根据人均经济总量、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化率等指标评价,上游和中游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下游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梯度差。下游长三角经济圈始终在全国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3.93倍;下游地区的工业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长江经济带的55.6%53.8%54.8%;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分别占长江经济带工业总产值的45.4%54.5%52.6%50.5%。但近10年来,下游3省(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波动式小幅下降,而中游4省与上游4省在2008年后,基本呈上升态势。

二是地区间产业结构呈现较大差异。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不同省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呈现较大差异,为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现实动力。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往往第三产业占比很高,例如上海、江苏、浙江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了62%45%46%,而第一产业比重也因此分别只有0.6%6.2%4.8%。相反,中上游地区往往第三次产业占比较低,例如安徽、江西、四川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占比33%35%35%。另外,中游的江西、安徽、湖北和上游的重庆、四川第二产业占比较重,均在50%以上,且第二产业增长空间仍然较大,这一方面给产业梯度转移打下承接基础,另一方面给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承接空间。

当前,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战略,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重要的是无论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合理利用国土空间的角度,还是从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激发需求的角度,长江经济带生产力要素配置都需要加快从东向西、从下游向中游和上游地区转移,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合作战略构想

(一)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合作的总体战略

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促进要素更加自由顺畅地流动,加速产业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间转移的步伐,实现产业边际利润最大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国家层面上,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产业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区域间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按照大的产业分类进行,沿着产业链条展开,如从轻纺工业到原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再到装备制造业。在上中下游区域范围内,根据各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行业发展特点,进行地区细分和产业细分,突出发展特色,抓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建立不同产业的承接策略和转移策略。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基于价值链的“工序转移”。同时,围绕产业增长极做好配套产业。

(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合作的具体战略

长江经济带地域广大,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复杂,各个区域还要根据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建立转移的具体战略。

1.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工业发展要紧紧围绕“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的区域总体战略,带动和帮助中游和上游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逐步从初级产品制造业和轻纺工业退出。从产业发展基础、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潜力来看,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将是未来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不仅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的转入,提高转入产业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积极为某些产业的转出创造外部条件,根据市场信号加以积极引导,做到区域内“有进有退”,加快下游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2.长江中游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发展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游地区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基础和优势的区域,无论对下游长三角地区来说,还是对国外直接投资来说,长江中游地区都是较有潜力的地区,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培育产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托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深化发展有色金属等原料工业品制造业;依托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抓住国际直接投资转移和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发达省份产业转移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对具有承接优势的目标产业引入力度,推进与长江下游地区的互补一体化发展。

3.长江上游地区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过程中,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发展要同时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在承接下游长三角能源原材料工业转移的基础上,集约发展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优化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充分利用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与环境、煤炭资源、有色矿产等资源优势,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集中布局,提高优势资源加工增值比重。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上游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条件处理好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其他地区产业转移的关系,加大区域内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上游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承接地是成渝城市群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原有工业基础和科技队伍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由于长江上游地区尤其是云贵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其产业的承接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要严格把关。同时云贵地区资源依赖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比较严重,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接续产业选择是云贵地区产业转移战略考虑的问题之一。其重点是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在搞好资源精深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个别大型企业的迁移对于接续产业的培育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要从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入手,继续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的骨干作用,积极与下游长三角地区交流,进行优势互换,合作开发,吸引优势产业的顺利转入。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转移必须密切结合产业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效力,政府在这方面要给予正确引导和扶持。

未来,应依托长江经济带现有合规设立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示范开发区;以示范开发区为引领和示范,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与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向示范区集聚,促进人口归流、本地就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示范开发区为主、省级开发区为辅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产业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地方政府招商除了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有序引导产业转移,科学引入承接产业,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避免高污染产业,同时要避免“一阵风”的同质竞争。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必将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原文链接:http://money.163.com/16/0805/02/BTLVV4S400253B0H.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