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河南旅游产业如何向高品质提升

2018年05月03日来源:《河南日报》2018-5-2    作者:吕铁 王鹏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深刻反映出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需求。旅游休闲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收获幸福感的重要产业。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化的重大机遇期,河南旅游产业必将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然而,目前河南旅游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优质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优势不匹配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以代表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的海外游客接待量为例,2017年河南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约320万人次,仅占全国的2%左右,这与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全国八大古都独占四席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相比,实为不符。面对全国每年超过50亿人次和人均出游3.7次的庞大旅游需求市场,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不完备,不能满足游客对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和品质化旅游产品的消费期望,成为制约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河南要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旅游产业供给结构,转换旅游产业增长动能,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协调,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向高质量、高效能阶段迈进。

河南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将省内优质的旅游资源转化成适应旅游消费大众化、旅游需求品质化和旅游服务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并举,实现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在空间上,要改变郑汴洛“独大”的局面,以中原城市群和太行山、伏牛山、豫南生态旅游协作圈为基础,完善旅游空间供给结构。在产品上,大力发展以“老家河南”为主题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和生态养生产品,结合既有的旅游精品观光景区,增加主题乐园、家庭亲子等时尚消费和民俗节庆旅游,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在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上,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的新思维联合打造乡村游、工业游和文化娱乐产业游,促进旅游业向科技化方向交融发展,以“互联网+”的创新示范行动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导游等在旅游业的业态创新。

制约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症结在于入境通道、空中走廊衔接不畅,造成交通区位优势无法彰显,旅游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受阻。河南旅游资源品质好、质量高,然而受典型内陆省域经济特征的影响,区域间旅游要素流动性不畅、海内外游客入豫受限现象明显。因此,应以“三区一群”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为政策突破机遇,重点打破旅游产业发展区域壁垒和行政管理条块分割,构建内陆开放型的旅游发展体系。一是完善国际空中走廊和省内交通网络,利用郑州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契机,加开主要入境客源国国际航班,以高铁网络和省内城际交通为支撑,促进国内外旅游产业要素入豫自由畅通。二是打造国际游客大通道中部地区旅游节点城市,以郑州为国际游客出入境中部集散中心,洛阳、开封、南阳、信阳为次级集散中心,进一步优化海内外游客入豫通道。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增强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能力、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是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益提升的关键一环。因为客源市场结构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旅游服务贸易的强弱则是反映河南吸引海外游客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为此,在营销上要突出推介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豫见中国·老家河南”的旅游品牌形象。有效开拓国际游客市场,以寻根拜祖、少林功夫、太极文化、龙门石窟等文化符号吸引国外中华文化爱好者和海外华侨,以河南独有的中华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提升入境游客旅游消费附加值,促进旅游服贸消费跨越发展。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提升出入境签证和通关手续的便利化程度,优化旅游服务接待软环境。同时,要持续优化国内客源市场,精准营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旅游市场,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河南省内更加协调的旅游发展新机制的有效途径。河南旅游产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显,人文旅游资源多集中于郑汴洛等历史文化名城,而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则多处于豫西、豫南等区域的落后乡村和偏远山区。一方面,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另一方面,应通过全省域谋划,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以柔性发展方式建设旅游特色小镇,走小型化、精品化、有特色的“小、精、特”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