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

2023年03月13日来源:《中国经营报》2023-3-13    作者:邓洲 李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工经所青年经济学者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依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产业洞察,围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营报》开设“工经青年学者论坛”专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刊发工经所青年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和成果,力图通过青年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以飨读者。

 

按照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夯实基础、形成引领和面向未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上台阶,提升我国产业链的韧性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产业的夯基补短、优势产业领先水平的巩固、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都非常重要。而其中,形成一批在全球有绝对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锻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从属于发达国家分工地位、形成高端要素聚集平台、对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产生主导性影响的必要条件。

优势产业的重大意义

中国要改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就必须形成名片产业和杀手锏产品。从一些成功实现赶超的后发国家的经验看,利用好自身资源要素禀赋,抓住技术和工艺变革、国际分工调整机会,在一个领域首先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成功赶超,形成世界一流产业集群,这是最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口和起点。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分工体系中,虽然实现了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复苏但并没有实现产业的自主发展,随着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和赶超,并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经营模式,日本才真正站在世界制造舞台的中心位置。韩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加坡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同样肩负了名片产业的重任,以其优势地位带动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摆脱了被先发国家主导、被动和中低端的产业分工地位。

优势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电力装备、航天等产业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已经拥有较高的国际声誉。这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能够打开中国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局面,彻底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传统认识。

高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金字招牌”。高铁产业十分复杂,制造一列火车需要约1.5万个非重复零部件,但在整个高铁系统中,除了机车制造,线路技术、接触网、信号通信、工程建设等部分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强、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高铁网络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除了国内的高速发展,中国高铁的综合水平也得到世界认可,中国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海外高铁项目——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已完成全线轨道板施工。高铁之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取得长足发展,轨道交通车辆制造整车技术总体上跻身世界前列,关键系统和重要部件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

电力装备也是优势产业,且在多条技术路线上都达到国际领先。我国是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多项发电和输电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水平迈入世界电力强国行列。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站内采用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机组水力设计、电磁设计、通风冷却、高性能材料研发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新一张“国家名片”,带动了上下游5300多家企业实现了411台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我国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先后研发出三代平原风机,国内风电装机国产设备超过90%。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光伏电池、组件等关键部件产业化量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产设备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技术取得全面突破,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

航天装备是典型的高端制造业。以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B型火箭为例,长征五号B型火箭是我国运载“天宫”空间站舱段的御用火箭,由于在发射过程中火箭要面对高温环境,火箭各零部件要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作为一种重型火箭,高重量、高载荷对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整体结构设计、箭体材料强度、有效载荷比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研发和制造门槛。目前,全世界能独立研制大型火箭的国家仅有美国、俄罗斯、中国的航天机构和欧洲航天局。

除以上产业外,我国船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在国际市场也表现出较高的竞争力。近年来在民用客机、生物医药、高强度钢、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都有所突破,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形成了世界领先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优势产业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挑战

虽然一些优势产业已在很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环节中站到了世界竞争舞台的正中央,但也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短板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高端环节仍然被发达国家垄断并形成对我国“卡脖子”威胁,如电子信息制造需要的高端芯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的医药检测设备等。二是虽然在一些产业、领域、环节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与世界领先还存在稳定性、成本、配套能力上的显著差距,例如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精密仪器仪表、锂离子电池等。三是优势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要素整合能力还比较弱。在参与国际工程竞标中,即便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高铁系统,也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际市场认可度。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根源是国外产品使用的技术更加成熟,国内企业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追赶。更重要的是,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过去走的是“赶超”的发展路径,无论是技术路线、要素组织还是市场开拓,都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即使遭遇外部技术封锁也具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现如今,我国已经在很多方面走到世界前沿,进一步发展能够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教训不多,在崭新领域甚至未知领域的继续前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发展的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高技术是高端产业的首要属性,科技创新是优势产业的发展之道。在技术研发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未来技术和国家急需、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实现技术突破,最重要的依靠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巨大作用,以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的需求紧密衔接,完善创新人才奖励激励机制。鼓励行业内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各个环节中有创新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对未来技术的超前布局,在多个技术路线上同时投入和配套基础设施和研发团队,确保在未来竞争中立于有利地位。

强调系统思维,完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发展历史较短,基础学科薄弱,虽然近年来有所突破,但各行业的发展不平衡,短板环节和短板行业对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把握系统观念,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融合国企、民企、中小型企业等多种力量,针对优势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关,打通产业链上的堵点、断点,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优化高端制造业产业布局。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为优势产业升级发展注入动力。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破局”。领先产业需要龙头企业在要素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产业体系培育上起到引领作用,但也离不开众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性强,创新动力足,机动灵活,能够扮演“拳头”角色,在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中发挥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打造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将中小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纳入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和创新平台,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和行业头部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促成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融通合作等手段,助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尽快向产品和市场应用转化,全方位支持高端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李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