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连接技术融合发展成为物联网发展重要趋势

2024年01月26日来源:《经济日报》2024年1月26日(11版)    作者:刘建丽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物联网。

物联网跑出发展加速度

连接技术融合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刘建丽

从世界范围看,物联网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

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成为重点领域。物联网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预测,2022年至202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以1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并在2027年达到4830亿美元,同时将从消费物联网连接主导向产业物联网连接主导转变。当前,全球近六成物联网依赖于短距离的局域网连接,其中31%依赖于WiFi技术,27%依赖于蓝牙技术,近20%由蜂窝网络技术驱动的长距离连接。由于5G技术快速发展,2022年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同比增长27%,大大超过全球物联网连接的增长率。此外,低轨卫星物联网越来越受到关注。IoT Analytics发布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7年卫星物联网连接数预计从600万增至2200万,年复合增长率为25%。一些公司开始将卫星连接集成到芯片中,将加速卫星物联网的应用。各种连接技术融合发展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将物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例如,美国将物联网作为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前瞻布局。2008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将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参议院2020年通过《促进创新和发展物联网法》,确认适当的优先事项、频谱规划,促进物联网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方面,美国在射频识别、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美国将网络安全视作物联网产业发展根基,2020年《物联网网络安全改进法案》出台,成为全国性法律。同时,重视军事防务对先进技术应用和技术迭代的牵引,国防部一直是主导物联网应用的主要部门,通过物联网连接技术收集数据并执行各种任务。

欧盟执委会2009年发表“物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信任和安全、标准化、研究开发、开放和创新、国际对话等14项行动内容。其中,管理体制的制定、安全性保障和标准化是行动计划的重点。欧盟在物联网标准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制定了传感器、通信协议、数据处理和安全等一系列标准。近年来,欧盟通过资助研究项目和推动产业合作等方式,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例如,“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了大量与物联网相关的研究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同时,通过立法方式保障物联网安全,2022年发布《网络弹性法案》提案,要求对“具有数字元素的产品”采取强制性网络安全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免受不安全连接设备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也是全球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两国在发展战略上具有相似性。首先,两国都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04年均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其次,两国企业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东芝、富士通、松下等企业投入研发力量开发物联网技术并取得积极成果;韩国三星和LG加快了智能家居系统的互联互通,双方宣布其人工智能家居应用程序将在2024年底前与彼此的家用电器和电视兼容。再次,两国物联网市场应用取得显著进展,智能家居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智能交通系统广泛应用,东京、首尔的智能交通系统已覆盖全市主要道路。最后,两国还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加入国际电信联盟的物联网全球标准化工作组,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当前,全球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态碎片化问题。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技术标准出现多个协议混战的局面,企业之间“拆墙”兼容的成效将直接影响终端产品推广。例如智能家居领域,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公司主导的连接标准联盟支持Matter协议(智能家居标准),该协议逐渐发展为主流标准;三星电子公司主导的家庭连接联盟,其成员更多来自于家电行业,致力于推广相关规范标准加速互融互通。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来看,需加快推进网络安全立法,为产业蓬勃发展扫清障碍;推动形成自主标准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准、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等,通过借鉴并兼容国际标准的方式,建立安全自主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企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充分吸收行业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在相关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本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