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态势,助力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
2024年,我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80%。近年来,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并与之深度融合,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全面改造升级。一方面,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了一批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目前,已建成1200多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有72家建在中国。另一方面,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
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支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使用成本降低,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典范。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2024年1月至11月,集成电路出口额突破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
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涌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量子技术实用化加速。可控核聚变领域和超导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贡献了超导磁体和屏蔽毯等关键组件。深海深空探秘成效斐然,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具备11000米的钻探能力和全面的科学实验功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样品,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月球样品。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高性能材料(如航空合金、碳纤维)、高端零部件(如精密轴承、智能传感器)、基础工艺(如先进制造技术)、基础软件等进一步突破。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基础软件、新能源等领域的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多元化、分层次的供应链网络不断丰富,对国际市场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融合度更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
2025年,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凝聚各类资源要素,锻长板、补短板,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努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引擎,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实绩,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原创性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技术变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生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二是集聚各类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业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和迭代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以高质量经营主体建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以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多方联动共建现代化产业生态。
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利,营造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环境。以高水平开放营造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环境生态合作等,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