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智能制造助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02月19日来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1期    作者:巫圣义 李晓华

摘要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的区域性转移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和新时代居民消费水平给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经济的有机融合迎来了发展良机实施智能制造战略能够从多方面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降本增效摆脱传统劳动力对企业发展的束缚迎合新时代消费需求升级顺利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大数据智能平台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是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智能制造劳动力成本消费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JY011);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立项课题18VSJ054);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181008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22503.75亿美元已跃居全球第二这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工资是决定其投资区位和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现象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利润出现下滑加上受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下降的影响这类企业的出口也遭到巨大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或更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东南亚等区域转移现象金融危机后为更好地提振本国经济各国政府将经济发展重心聚焦到做实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上来把实施“互联网+制造”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和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相继出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2015年我国也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国智能制造计划力争与发达国家产生同频共振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在国家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指引下积极探索寻找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改造的路径和方法以求一方面摆脱劳动力成本要素对企业发展的束缚扭转产业区域性转移局面另一方面迎合消费市场需求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3-58.

张佩.劳动力成本上涨与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6.

 

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20世纪90年代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人口大国优势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地区转移带动了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随着21世纪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和社会平均工资的持续上涨劳动力短缺现象日趋突出加上新时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消费观念的升级转变对劳动力依赖性高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招工难招工贵现象加剧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1.劳动力供求关系逆转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一是人口红利消失企业用工日趋紧张2004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现象随后向全国蔓延2007年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也出现了明显不足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根据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劳动力由原来的无限供应转变为短缺刘易斯拐点经济发展的临界点已经出现二是制造业工资上涨幅度不及社会平均水平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困难2004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71%绝对值差1669元),2016年已扩大到13.62%8099元),从数据看近期并没有缓解的趋势再加上制造业是一个相对艰苦的行业人们在其他行业能工作得更轻松且能够得到更高的工资回报制造业的行业就业吸引力在不断弱化种种因素导致社会劳动力流向其他产业现象一时难以改变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招工困难劳动力成本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给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原来生机勃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持续经营难以为继使得这一产业面临新时期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的重新抉择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化改造等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并实现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蔡昉.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J].金融经济市场版),20082):16-17.

 

2.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不在产业栖息地面临重新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招工难”的同时还存在“招工贵”的问题这势必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出口贸易从国际贸易出口国来看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相比在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上我国已处劣势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全球工资报告显示2012年印尼的月平均工资为174美元越南181美元泰国357美元而同期的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3470元人民币按同期汇率折算约538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4251元2016年已上涨到59470元上涨了4.17倍劳动力的短缺导致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据东莞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反映“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仅2015年前三季度关停外迁企业就多达243家如今的珠三角与以往的制造业繁荣景象相去甚远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是这一波企业关停外迁的根本诱因如何避免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东南亚等区域转移突破劳动力成本瓶颈是这类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探索实施“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措施来替代持续上涨的劳资矛盾的想法开始孕育而生

张雯.制造业再演“东南飞”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东南亚迁移潮[EB/OL].[2019-08-28].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2-15/970156.html.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召唤传统制造业升级迭代

1.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制约消费潜力释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改革的红利不断惠及百姓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购买力也日益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一般的数量满足逐步向更高水平和质量转变“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消费主权崛起过去大众化温饱型消费模式逐步退潮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消费渐成主流人们不仅追求商品的丰富多样化还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个性化需求主要表现为穿戴服饰家居养生等方面更加追求低碳环保和个性化定制电子产品教育健康等更趋向于智能化和人性化需求等可是供给侧上旧的发展动能不断衰退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而新兴领域有效供给不足经济的供给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国内供给无法跟上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供求错配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制约消费潜力释放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保持市场竞争力必须从供需两端发力要紧扣时代需求化解供求错配现象不仅要注重产品的提质增效智能化个性化定制也将成为一种潮流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应的产品和服务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要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向高端优质精细方向发展

2.新型消费业态兴起呼唤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无线化应用模式手机APP化“互联网+”时代悄悄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互联网首先在电子商务和消费娱乐领域得到应用随后又快速向生产服务金融流通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渗透延伸传统的线下单一消费业态被打破消费互联网下B2BB2CO2O等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消费方式逐渐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形态由简单物质型向多样服务型转变传统的满足基本生活物资需求的消费观念逐渐向体验式新型消费业态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以全新的智能制造和智慧销售迎接新消费业态的到来不断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市场动向做到研发生产销售反馈与服务的深度有机融合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智能制造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作用

智能制造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相结合以智能制造设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为依托实施自感知自学习自分析自修正自决策等智能活动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智能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系统智能制造和传统制造相比具有其鲜明的技术特征一是能够自动收集和分析数据信息判断和指导实施自身行为的能力二是真正实现人机一体化让制造机器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是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具有自学习自纠错功能实施自行故障排除自行修正维护四是能够实现按订单驱动依据单元工作任务自行组织柔性制造五是能够提供更高精准度的生产推进实施制造的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等

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为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奠定了良好的信息通信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化融合迎来了发展良机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智能制造意义重大能有效缩短产品研发设计周期优化生产方式转变减少供应链能源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环节成本推动生产效率和利润率不断提高缓解企业“用工荒”现象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最终实现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我们要借力全球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紧跟“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智能制造有效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1.以技术替代人工解放了传统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化改造首先以“机器换人”为载体从智能制造过程看将传统的靠密集劳动力重复输出为代价换取低廉收益的一线简单产品加工组装工艺生产交给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机器人来完成“机器换人”大大降低了劳动力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解放了传统劳动力对企业生产要素的束缚逐渐缓解了长期困扰企业的用工荒问题“机器换人”计划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区域一时兴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升温蔓延其带来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已初见成效如浙江省通过实行“机器换人”计划2013—2015年累计减少普通劳动工人近200万人据广东省经信委披露的网络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全省新增应用机器人分别达1.8万台和2.2万台机器人保有总量超过4万台和6万台预计到2020年全省保有量将达30万台以上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每台机器可替代5~10人不等计算每年可替代的普通劳动工人数相当可观

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不但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比皆是在中西部地区也遍地开花先后涌现出诸如中国商飞冀东水泥中联重科乐普医疗宇通客车宝钢股份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工信部装函〔2016〕261号2017〕426号)。虽然智能制造发展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但它们成功的经验表明智能制造能够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顺利实现减员增效在降低企业制造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人口红利缺失的“用工荒”问题达到了提质增效顺利完成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同时以技术优势替代劳动力优势后传统意义的劳动力不再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布局的首要因素扭转了原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区域性转移的趋势确保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将来智能制造的产业布局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和关注营商环境的和谐与产业链的融合以及消费需求的市场空间等问题

2.智能制造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打通了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较好地使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有机融合推动产业链资源和信息的重新优化整合使其变得更加动态灵活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实践证明经过几年以“机器换人”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试点基本实现了以高科技自动化的先进装备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初衷从而推动了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人为差错的发生延长了生产运营时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从沿海较早实施“机器换人”的省份中的企业案例来看在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成本下降率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世界工厂”著称的东莞特别显著该市66%传统制造业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后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更加紧密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89.3%提高到了96.6%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4.9%单位生产成本平均下降12.5%在浙江永康众泰控股集团通过引进12台全自动智能焊接机器人使一线生产人员从120人降到30人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到99%江苏康力源健身器材公司通过“机器换人”打造装配了全国健身器材行业首条全自动化流水线产能效率达到了传统人工的3倍以上

蔡秀玲高文群.中国智能制造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68-86.

腾讯网.广东“机器换人”效率提升10倍还不用发工资[EB/OL].[2019-08-28].http://gd.qq.com/a/20160525/030658.htm.

腾讯网.广东“机器换人”效率提升10倍还不用发工资[EB/OL].[2019-08-28].http://gd.qq.com/a/20160525/030658.htm.

 

智能制造有效迎合消费升级

1.柔性制造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消费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不断攀升原先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模式已难以适应个性化小批量消费需要智能化柔性制造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刚性制造所不能实现的问题企业利用智能云端平台实时上传原料供应数据库研发设计数据库制造工艺数据库智能产品数据库消费者通过微信关注等方式加入企业海量数据APP平台将自身需求信息或创新理念借助网络资源直接传递给设计人员设计人员快速响应将设计思路反馈给消费者真正做到了点对点的服务在智能化柔性制造下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网络能快速有效地与消费者需求进行动态响应实现智能设计智能投产智能配送智能检测用工业化的生产效率完成个性化定制产供销紧密结合实现良性循环智能制造充分利用智能云端平台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客户自主创新设计与企业网络协同设计相结合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客户与智能工厂的无缝对接智能产品较好地融入了消费者的个性情感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理念个性化定制使产品适时优化接地气企业永葆竞争活力消费者能够以较满意的性价比实现个性消费企业也因为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流转成本净利润率也显著提升较典型的个性化智能化柔性制造如“客户-平台-厂家”的C2P2B模式在家居装饰中橱柜电器的整体设计定制纺织鞋服的个性化设计生产等行业领域被广泛成功应用如青岛红领集团通过服装业务的个性化定制净利润率从2011年的2.8%增长到2015年的27%翻了近十倍

王鹏.2016—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蓝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10.

王鹏.2016—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蓝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

 

2.智能制造拓宽了为客户服务的渠道智能制造的实施让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传统的线下单一服务被多渠道线上线下丰富多样的服务网络所取代服务的方式时间和地点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便利和喜好消费者在供求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与客户的互动由原先的企业为主转变成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构建市场供需结构模型加强产业链上数据资源互联共享海量收集梳理传递和反馈客户原始数据信息了解客户的习惯喜好和未来需求能够更加主动向客户提供更精准更贴心更高效的端对端服务面对信息快速传递市场瞬息多变的竞争环境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还可采取独特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向顾客全面展示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同时利用智能服务平台进行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感知提供基于产品服务下的相关配套拓展智能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客户的获得感舒适度和满意度增加企业与客户的黏性从而获得客户长期的忠诚与倾爱

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日趋强大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迅速发展并向制造业等各个领域渗透网络信息环境安全保障更加可靠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越来越丰富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技术基础支撑

IT业的迅速发展和先进科技崛起为智能制造奠定了技术革命的基础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5G网络的带宽和速率的成倍放大提升为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越来越便捷与高效的连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本孤立的研发与设计采购与生产销售与物流服务与反馈等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乃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信息得以有效串联或者说未来工业互联网将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人与人服务与服务之间的万物互联二是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提供海量数据资源实现大量快速而精确的计算增材制造柔性生产的引入在创意设计和生产上迎合了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三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工业机器人被大量运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金属和机械等制造领域涌现了一批知名的机器人供应商如国际上有德国的库卡KUKA),日本的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瑞士的ABB国内的沈阳新松机器人等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四是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国家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网络的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等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为智能制造的数据传输信息保护与网络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屏障

夏妍娜赵胜.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07.

夏妍娜赵胜.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2.

 

系统解决方案不断丰富为智能制造提供更多创新的选择

2012年以来“机器换人”计划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的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蓬勃发展原来以低技术产业工人为主的制造车间正在向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趋势发展一批成功转型的先行企业脱颖而出凭借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先进技术的积累以及行业领域的深刻理解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在自用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优化面对智能制造巨大的市场上升空间这些领先制造企业既充当制造商又充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双重角色将自身开发成功的系统解决方案向行业产业内具有共性需求的其他商户共享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操作性强移植成功率高的系统解决方案加上市场上专业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层出不穷为智能制造的实施和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的选择

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将有助于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智能制造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更好地提升两化融合探索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子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和消费者更加严苛的个性化需求成功实现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摸索和坚持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应在加强宏观政策帮扶与引导完善标准体系和平台建设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产学研互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下工夫

加强宏观引导助推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政府要从宏观上开展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项目的培育发展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资本和技术投资在税收优惠减免金融信贷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因企制宜的支持智能制造设施设备购置和技术改造鼓励社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资金投资于实施智能制造的企业开展各种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引导企业面对新时代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机遇理清思路找准方向顺势而为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了解掌握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战略规划部署积极争取智能制造项目专项财政奖支持有序推进借力发展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注重知识产权发展

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升级与之相配套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应先行坚持“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开展相关产业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积极关注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行业龙头网络巨头作用突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集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龙头制造业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行业企业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增加它们在行业产业智能制造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建设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引领国际发展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力争打造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制造环节互联互通等智能制造发展的制约瓶颈着力解决跨行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标准先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解读[EB/OL].[2019-08-28].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06/content_5030971.htm.

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标准先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解读[EB/OL].[2019-08-28].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06/content_5030971.htm.

 

加强智能平台建设优化工业大数据资源

传统的制造业创造价值都是在工厂里完成的而智能制造的经济附加价值的创造应建立在平台上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着力打造安全高效的数据平台为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宽提速信息互通给工作生活带来便捷但网络黑客恶意病毒等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要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建生态便应用保安全建设一个绿色开放高效的互联网络让平台运行更畅通更稳定让客户信息更隐私更安全不断提升客户信任度和参与热情二是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着力建设宽领域智能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服务功能突出物联网大数据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产业链“研发生产服务”集成数据网络体系并基于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潜能挖掘为更广泛地了解客户互动交流协同共享获取商机等方面获得先机通过建设数字化场景化定制化网络平台展现企业真实场景提升客户实时动态体验感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平台建设方式应一企一策因地制宜对于中小企业或技术力量不强的企业而言可考量引导与专业云平台服务商合作采取以租代买按需付费服务租赁等方式解决智能制造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资源问题以较经济的投入实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专业化服务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夯实智力要素支撑

人才是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解决企业智能制造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紧缺问题一是要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联系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按照企业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高校及时改革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定向培养“双元制”培养委托培训等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智能制造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一方面培养满足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企业在“机器换人”中腾出的富余劳动力进行转岗升级培训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后提供更多懂技术能编程会维护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通过借鉴先行地区和示范企业的做法制定本地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在加强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采取聘请业内专家指导和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攻克数字建模与仿真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准度控制等共性技术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和关键核心技术等解决制约特殊工艺关键流程重要领域的高精尖问题打通技术发展瓶颈对于核心技术开发运营和维护等紧缺人才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实施激励机制下的师徒传帮带培养

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实质性深度合作围绕智能制造创新发展需求组建“产”一体化产业合作联盟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开展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着力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研究突破探索推进制造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措施手段路径和方法等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决策数据智力支撑制造企业发挥资本和实践应用优势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承担科研成果的试验转化作用让新兴的理论探索尽快在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检验和锤炼努力推动理论成果的科技生产力转化

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提升开放前瞻视野

通过多方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的方式让企业有机会通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行业组织搭建的交流平台积极参加行业内各类智能制造的交流会博览会贸洽会等组织行业内的典型标杆企业介绍其在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引领推广示范作用对一些在智能化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各方都能够通过交流学习广交天下朋友学习先进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给自己产品崭露头角的机会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行业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潮流引领方向提升开放性国际化前瞻性视野

 

巫圣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高级会计师,从事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研究。

 

巫圣义,李晓华.智能制造助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1):115-12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