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历史、特征和路径

2024年05月15日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KI首发    作者:邓洲 吴海军 杨登宇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推进和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生产力的新质态,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工业领域而言,生产力的进步有基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通过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改变生产关系、引发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逻辑。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数据信息是关键性要素、颠覆式创新作为根本策源、能够实现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产生强溢出效应等特征,这些共同构成了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强化原始技术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策源力,破解“卡脖子”瓶颈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安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推动国内大循环激发新质生产力需求活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工业发展;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CJL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

 

问题提出

我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交汇形成的重大历史机遇加速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发展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1-2]。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mc_cid=fe48ea3315&mc_eid=049842085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9153.htm。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的生产力不同标志着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劳动资料组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宗旨是适应新时代新产业新经济服务于高质量生活需求的现代生产力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后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学者围绕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王飞等[3]指出新质生产力以高素质的生产力新料质的劳动对象和新介质的劳动资料为核心要义具有注重新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化体现数字化兼顾未来化培育新产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帆[4]认为在解读“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依据不仅深入分析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还着重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行规则从而为理解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动态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另一些学者侧重于研究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及实现方式。周文和何雨晴[5]提出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宏观层面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在中观层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微观层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测度与评估问题。卢江等[6]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一级指标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发现新质生产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异与空间溢出效应。根据卢江等[6]对新质生产力的测算本文进一步测算并绘制了2012—2022年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质生产力的省际分布。如图12所示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内陆省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较低反映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异质性。

 

1 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

 

2 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省际分布

 

工业是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当然对于不同技术成熟度的工业产业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路径技术发展成熟的传统工业需要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效率与灵活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向价值链中高端的不断攀升技术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需要支持创新创业活跃市场主体扩大市场占有率路线都尚不确定的未来产业则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成熟探索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整体而言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质的飞跃。

工业领域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

生产力水平提高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该过程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这是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实现阶段跨越的历史逻辑。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生产力量变到质变的根本驱动

从工业革命后全球发展历史看技术变革在各个发展阶段始终是推动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力量。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极其广泛运用标志着技术革命的到来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使资本主义的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劳作形成了冶金铸造铁路航运等新兴产业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都经历深刻的变革[7]同时工业替代农业成为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产业载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化学工业的突破为标识实现了技术又一次飞跃。电机和电气控制技术促成了生产过程初步的自动化转型电解电焊电炼等新技术的涌现推动了冶金化工汽车装备等产业的现代化并出现了以电力电气电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20世纪最后20年出现新一次的技术浪潮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影响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原子物理与高分子化学的突破则为探索新的能源和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催生了如半导体生物技术等众多新兴产业。这一时期无论是生产力的要素结构还是属性都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最为关键元素得到加强。

21世纪初至今全球迎来了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和速度促进了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全面数字化并呈现技术间产业间交叉融合的特点。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孕育出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新兴产业。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医疗健康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在农业工业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

技术进步会提高生产力水平而技术革命则意味着先进生产力的迭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技术革命为根本驱动其孕育和衍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是当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

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会促成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形成与当时科技水平相匹配的配置方式进而对生产力本身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工业革命早期要素配置主要由土地劳动力资本决定随着工业化推进知识信息技术等非物质要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整个生产力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马克思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同时也强调了自然条件管理效率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学界将生产力的要素分为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与渗透要素科技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两大类[8]也反映了生产力的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要素的接连涌现以及要素间关系的变化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产要素配置优化有不同的趋势和标准。在工业化早期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可以被看作要素配置的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技术进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要素配置优化更多表现为高素质要素对低素质要素的替代以及要素跨企业跨产业跨国境的流动。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已经突破了传统线性模式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不仅跨越了地理和行业界限更将创新置于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和优化配置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比如工业互联网应用转变了企业的制造流程显著提升了生产自动化水平供应链适应性以及技术研发的协同效率。同时平台经济的兴起重塑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匹配机制使得不同主体的供需能够跨时空对接。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植根于生产要素的多样化与综合性之中并表现出要素优化配置的特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关键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得生产效率超越旧有模式。在这一理念下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局限于某单一生产要素的优化而是着重于“新生产要素如何提升整个系统的效率和产出[9]。

生产力发展导致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在于创新驱动和模式转变这是由生产力进步导致的而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则意味着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迭代。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紧密相关这一过程综合了技术革新生产模式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路径优化等多方面因素不仅仅是技术升级的简单过程更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回顾工业化的历史纺织冶炼石化电子信息都先后成为具有支柱和主导意义的工业部门而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全球和国家支柱工业的演进都是由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导致的。

当前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服务经济等新兴产业模式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还为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向更加智能灵活绿色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产业进行环保技术升级的同时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10]。此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和高效集成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业态创新对于提升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产业结构加速演进同时还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和优化。通过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响应速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数字技术带来的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使低成本的灵活生产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还增强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产业间物质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

与依赖大规模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传统生产力模式不同新质生产力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出四个关键特征。

数据信息是新质生产力新要素

在新质生产力要素体系中数据资源最具代表性。数据要素具有低边际成本高度可复制非竞争性传播交易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11]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推动技术进步加速生产方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要素。一方面数据作为新的要素加入生产函数中本身就具备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正是数据直接创造价值的表现。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出现能够改变生产函数形式推动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变革。在工业领域数据的集成和分析能力直接影响了产业和企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了以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例如市场大数据能够使工业企业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工业大数据驱动下的智能化机器人构成柔性化的产线系统两者的结合使得大规模的低成本定制生产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在推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方式和流程的变化导致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工业领域发挥作用的大规模制造和订单生产面临被淘汰的境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工业领域得到更多应用进一步强化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利用日趋成熟的大模型工具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完成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识别和构建规律不仅能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环境中作出更优的决策还能够在产线上推动进一步的“机器换人”,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人工智能还在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增强客户体验及管控信息流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数据要素对工业企业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够促进跨行业的融合和创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上产生的海量实时数据不仅可以用于工业企业还可以通过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和分析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例如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正是数据驱动创新的典型案例[12]而工业数据包括生产数据和产品数据是智慧城市依赖的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还会增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行业管理部门都需要认识到工业数据挖掘管理和应用的重要性加大对数据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应的数据确权制度和数据交易使用规则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并保障数据要素在工业领域的安全合法使用。

颠覆式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策源

生产力的发展历来被创新的动力所推进尤其是那些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引领了生产力一次又一次的重大飞跃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质生产力涵盖的新技术不局限于传统的模仿和渐进式创新它更指向那些能够实现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创新需要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战略性的新兴技术同时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前瞻性未来技术。在工业领域内颠覆性创新的应用范例广泛而深刻例如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兴起它通过逐层堆叠材料的方式制造产品与传统的制造方式相比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和材料的利用率对传统制造业造成了重大冲击。同样人机融合制造技术通过加强人与机器的互动合作突破了传统“人机对立“人机冲突的生产模式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生物制造技术则是以酶微生物细胞结合工程学方法进行生产在可持续性和效率上对传统的化学物理制造方法形成了颠覆。

新质生产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颠覆式创新的涌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意志和前瞻性布局的体现。各国政府在推动颠覆式创新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美国为例通过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领域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显著加大了这些领域产生颠覆式创新成果的可能性。美国能够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成功引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根本上得益于其在这些技术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时便已经对基础科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性布局。此外美国政府推行的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产业政策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这种政策导向不仅促进了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动力。值得注意的是颠覆式创新的范畴远不止于产品和技术层面它还包括制度文化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创新能够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经济体的进步在微观层面它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与生产效率在中观层面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在宏观层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因此从多维度全方位推进颠覆式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策源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工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约束同时也指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这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社会责任的重视还体现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深刻洞察。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的紧迫性不言而喻直接关乎“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显示中国2022年碳排放量为110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其中工业排放量42亿吨约占全国排放量的40%。此外中国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高达每千美元碳排放当量约0.7吨二氧化碳较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出3倍。在2060实现1.5的碳排放路径中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需减少80%~85%

https://finance.sina.com.cn/esg/ep/2021-08-19/doc-ikqciyzm2368362.shtml。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破解工业领域低碳绿色转型难题的关键。根据卢江等[6]对新质生产力的测算我们进一步匹配到行业后发现新质生产力在污水垃圾清洁化生产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详见图3),具有高度绿色化的特征。具体而言通过引入和推广应用各种绿色技术如清洁能源技术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碳捕捉与存储CCS)、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提升技术等有助于减少工业生产的碳排放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以煤炭工业为例通过大力推广超临界机组及热电联供技术国家能源集团有98%的常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新建机组发电煤耗降至256克/千瓦时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在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支撑下中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19年较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约60%[14]充分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工业低碳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3 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前20名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卢江(2024[6]方法进行计算。

 

工业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强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代表是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的关键载体。工业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确立了工业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技术的高速迭代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使工业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信息技术领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工业生产在基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能源技术上新能源及其利用技术的突破正引领工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材料技术的进步为工业产品提供了更加轻质强韧环保的物质要素生物技术通过仿生设计生物制造和生物加工工程使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生产过程成为可能在碳减排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制造技术的突破使工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转变为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工业领域的技术演进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工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为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工业领域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力远不止作用于工业自身。通过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工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正向其他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溢出催生了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从智能化生产到数字经济从绿色能源到生物经济工业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高度互联互通绿色可持续的新阶段。这种由工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变革不仅加速了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展现了工业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针对中国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和桎梏工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形成策源提升安全夯实载体和激发消费活力。

强化原始技术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策源力

创新活动有应用式和探索式两种主要形式[15]探索式创新主要聚焦于新技术的研发强调原始创新并致力于将新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相关业务中。目前我国的创新成果中应用式创新占据主导地位探索式原始创新能力尚显不足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16]导致新质生产力策源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约。

第一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尽管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基础研究占比只有6.6%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平均水平。需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点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投入鼓励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建立合作共同解决工业企业碰到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二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设施的建设和共享完善基础研究服务体系。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加快建设微电子生命海洋能源等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装置并全面向工业企业开放。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使工业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装置从而为工业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科技资助项目资金适当向工业企业倾斜推动工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转化的对接。发挥高校院所等国办科研机构在基础研发上的优势以及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发现新技术市场趋势促进工业企业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和加速工业企业基础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

第四以共性技术研发推动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将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共性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交叉使用催生新的产业和业态。

锻长补短破解“卡脖子瓶颈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安全

随着国家竞争逐渐成为技术赶超的内在驱动力技术赶超已超越了传统市场竞争的范畴。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它们必须深刻剖析自身的实力与潜力打造一种能够抵御先发国家制约的非对称竞争优势[17-18]。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这种优势有助于后发国家形成战略均势防止被先发国家通过“卡脖子等手段封锁技术进步的道路从而确保自身在技术发展上能够持续前行不被外部力量所限制[19]。因此拥有独特的非对称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更好地应对外部竞争和挑战从而促进本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障本国产业安全。

第一中国在5G高铁千兆光网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颠覆其战略重点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化应用从而在上述领域获得持续领先优势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涌现。

第二对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等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的关键领域战略重点是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保障中国在激烈的技术和产业竞争中不被落下。

第三发掘独特优势打造新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工业企业需要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特征技术水平并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例如在品牌渠道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然后通过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与竞争对手采取不同的竞争模式实现非对称竞争从而构建与发达国家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例如工业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开拓新市场降低成本等方式打造非对称竞争模式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四对于集成电路制造工业软件航空航天等涉及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美欧发达国家对华封锁遏制的领域通过举国体制方式集中突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上可以推动上述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兴起无疑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强大推动力不仅能够引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更能孕育出全新的产业形态与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持[20]。新质生产力以其强大的引领力量积极吸纳万物互联互通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和理念推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将推动我国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将传统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与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相结合共同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方面应强化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提升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应针对当前存在的供给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紧缺的新型基础设施如特高压输电工业互联网平台大科学装置等应给予优先关注实现其均衡有效地配置确保新型基础设施的供应能够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

第二以数字经济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整合各类资源催生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动力[21]。通过深化数字技术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融合提升产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22]。

第三强化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举措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方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基因等科技前沿不断提升学科能级另一方面关注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特别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提升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建设统一大市场激发新质生产力需求活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内需不足居民消费率偏低。2022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仅为38.63%远低于美国70.16%和英国62.27%的消费率而同期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64.09%和61.47%均远高于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高质量供给和居民潜在需求之间的错配制约了我国消费升级和国内大循环[23-24]。对此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涌现从而改变居民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张。

居民消费率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与GDP的比值。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第一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地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有利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和创新试点基地促进消费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减少低端产业的无效供给扩大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居民需求升级对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第二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下平等参与竞争。有计划分阶段按层级地完善相关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破除对低空经济等可能存在的过度管制问题破除民营经济行业准入门槛和经营过程中的投融资歧视等问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三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消除市场分割和区域壁垒推动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定期检查。对于发现的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鼓励各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14-23.

[2]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2):7-9.

[3]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OL].当代经济管理:1-9[2024-03-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228.1804.002.html.

[4]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27-145.

[5]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24(4):3-15.

[6]卢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2024-03-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40306.1451.002.html.

[7]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1):92-101,175.

[8]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82-91.

[9]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10]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11]蔡跃洲,马文君.数据要素对高质量发展影响与数据流动制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3):64-83.

[12]李明德,邝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作用风险和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10.

[13]贾根良.演化发展经济学与新结构经济学——哪一种产业政策的理论范式更适合中国国情[J].南方经济,2018(1):5-35.

[14]刘仁厚,王革,黄宁,等.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8):1-7.

[15]]王福世.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了吗[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1):101-111.

[16]毛昊,尹志锋,张锦.中国创新能够摆脱“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J].中国工业经济,2018(3):98-115.

[17]刘建丽,李先军.基于非对称竞争的“卡脖子产品技术突围与国产替代——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37(3):42-55.

[18]曲永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与管制——基于美欧日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23(8):45-56.

[19]于畅,邓洲.工业化后期国产替代的方向调整与推进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55-62.

[20]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21]吴海军,郭琎.数据要素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23(2):35-41,49.

[22]史丹.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趋势的演变[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26-42.

[23]扩大内需战略研究课题组,史丹.论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J].经济学动态,2023(11):3-19.

[24]杨其静,吴海军.产能过剩中央管制与地方政府反应[J].世界经济,2016,39(11):126-146.

 

杨登宇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邓洲,吴海军,杨登宇.加速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历史、特征和路径[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4-05-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558.G.20240417.1444.00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