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里程碑式进步

2024年05月21日来源:    作者:史丹 张其仔 郭朝先

摘要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取得里程碑式进步。在要素禀赋结构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幅度跃迁,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实现质的跃迁,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在关键前沿技术研发方面,5G、深海、航天、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新兴高端产品生产方面,实现新产品和智能产品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产业结构变迁方面,中国经济已进入服务业主导发展阶段,同时服务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高,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实融合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规模和渗透率快速增长,“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正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已初步建立起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产品生产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可再生能源发电已成为新增装机的主体。在产业国际化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主导产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位居世界前列,产业国际化逐渐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里程碑式进步;关键前沿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民族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及驱动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项目(产业经济学)。

 

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此后,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取得里程碑式进步,“中国创造”的力量日益彰显,突出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新跃迁、关键前沿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新兴高端产品生产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高级化跨入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新奇迹、产业国际化迈出新步伐。

一、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新跃迁

(一)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据统计,2012~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3万亿元增至3.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1.98%提升至2.64%;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增至6.65%(见图1、图2)。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位列世界第13位,介于欧盟(2.2%)和经合组织国家(2.7%)平均水平之间(范思立,2023)。2023年,中国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92.1万件,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401.5万件,成为全球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以2015年为基期,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5.74个分领域指数——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为160.4、146.7、187.5和128.2(国家统计局,2023a)。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披露,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员,中国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11位,成为全球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已连续10年稳步提升,提升速度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新华社,2023)。

12012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而得。

220122022年我国创新投入规模及其结构与创新投入强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2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汇总,其中2023年缺少规模结构数据。

 

(二)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实现质的跃迁

2012~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从58.97万人上升到124.25万人,R&D就业人数从324.7万人上升到635.4万人,10年内高素质人才资源培养和使用量翻番。2023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4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盛来运,2024)。数量庞大的高质量劳动力资源正源源不断地供给,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强大智力资源支持。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5万公里。5G、量子通信等通信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智)联网、智慧交通网络等融合基础设施国际领先。2022年,中国算力总规模达到302EFlopsEFlops为每秒10^18次浮点运算单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份额约为33%,连续两年增速超过50%。全国性工业互联网络构建成型,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五个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两个灾备节点全部上线。二级节点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服务近24万家企业,包含45个国民经济大类和85%以上的工业大类。此外,已培育240多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8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8000万台,服务超过160万家工业企业。全国建成“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4000个,在建项目超过7000个,大力支持生产各环节、产品全流程、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互通、资源协同,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关键前沿技术研发获得新突破

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第四代核电机组、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在芯片、5G、深海、航天、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一)芯片、5G、量子计算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华为麒麟9000S处理器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制程达到7nm工艺水平,并通过架构创新与提高晶体管密度使其性能接近国外5nm工艺产品。鸿蒙操作系统持续更新突破。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千兆端口2302万个,5G定制化基站、5G轻量化技术实现商用部署,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实现突破,累计发布3项国际标准和90项国家标准。“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性能的世界记录,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前沿”(Frontier)快一亿亿倍。“九章三号”1微秒可算出的最复杂样本,“前沿”要算约200亿年。

(二)航天工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2023年,神舟十六号、十七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并对接天宫空间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乘组轮换和科学实验进入常态化阶段,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空间交会自主对接GNC(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目前,已有10余类20余款耐辐射、高耐热、高抗寒的国产空间站芯片完成在轨飞行验证。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276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完成可重复试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突破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将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22吨以上。

(三)极地、深海、远洋探索刷新极限

2023年1月,中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南极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9米,填补了中国在极地深潜领域的空白。2023年12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顺利试航,其总吨位约33000吨,续航里程15000海里,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11000米钻探能力。

(四)海陆空立体化交通工程迈出新步伐

自主研制的中程窄体干线商用飞机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首飞,项目总体技术水平与研制装配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中国民航业的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同时建造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的造船工业能力。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完成系统联调联试,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车用芯片、全固态电池、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

(五)多元化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自主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多个实验中取得重要成果,突破100万安培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建成运行,世界首例首批安装16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引领水力发电进入单机百万千瓦新时代。首套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和膨胀机成功研制,推动中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迈向新台阶。

三、新兴高端产品生产迈上新台阶

中国是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全球第一工业大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30%(陈彬,2024)。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为新兴高端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一)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2015~2022年,全国新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1.7%。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2.8万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4.6%,比2015年提高了11.0个百分点。其中,达到国内新产品水平的销售收入为9.9万亿元,达到国际新产品水平的销售收入为3.5万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77.8%和60.9%(国家统计局,2023b)。

(二)智能产品生产迅猛发展

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与人民消费需求升级相结合,使得近年来智能产品和智能设备制造相关行业高速增长,比如,2023年智能车载设备、智能无人飞行器、3D打印设备分别增长了60.0%、20.5%和36.2%。而高技术智能化仪器仪表生产应用则加快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其中运输设备及生产用计数仪表制造、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9%和27.6%(汤魏巍,2024)。

智能产品生产成长表现最“亮眼”的是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汽车、电子、物流、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已广泛使用机器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蔚然成风”;餐饮、医疗、健康、养老、家居、安防等领域服务机器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特种机器人在农林生产、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科学考察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16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机器人存量第一大国之后,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达135.7万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2.5%,相较于2012年仅14%的份额占比实现跨越式增长,十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8.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42.95万套,连续两年突破40万套大关;服务机器人产量达796.3万台,同比增长23.3%。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总额为26.1亿美元;2023年1~10月,中国机器人产品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3%。

数据来源说明:1.销量和保有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3年世界机器人报告》; 2.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是统计局公布的《1-12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服务机器人产量当前只能查到增长率,根据2022年值计算所得。

四、产业结构高级化跨入新阶段

(一)中国经济进入服务业主导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带来产业升级,2012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此后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8%,首次超过50%202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54.6%,其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0.2%。“三二一”产业格局更加稳固,中国经济已成为服务业主导的现代经济(见图3)。

3: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在调整中持续优化

生产服务业占比超过生活服务业,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规模大幅度增加。2022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36450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3%(见图4)。2023年,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占比分别为27.8%、13.8%、11.3%,现代服务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逐渐凸显。

42011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能

2018~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推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为10.3%,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9.9%和11.4%,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6.9个和8.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1.1%、14.5%和18.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9.2%、31.8%(翟善清,2024)。

(四)产业融合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其中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成为“新常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已进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阶段。根据《全球服务型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中国服务型制造指数为113.71,位列全球榜单第四名,连续5年保持稳定增长。如表1所示,截止到2023年,工信部先后公布了五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包含372个示范企业、225个示范平台(包括共享制造类示范平台)、157个示范项目,制造业正在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2022年,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5.7%,其中,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品流通服务占比14.1%。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相互衔接的有效路径,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保障。

1:第一批至第五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示范项目数量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工信部官网公布名单整理。

 

(五)数实融合扎实推进

数实融合推进突出表现为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持续蓬勃发展。2015~2022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0.9%,比同期G D P增速高2.5个百分点;2022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达到21.0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见图5);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内容的“三新”经济占比分别为4.0%、44.2%、51.8%。以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等行业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贡献力量。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文旅、生态等多元新兴业态“火爆出圈”。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文化新业态行业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贡献率达70.9%。“淄博烧烤”“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消费热点火爆出圈,文化经济、体育经济、生态经济等新兴业态共同发力,国内大循环主体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52015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数字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

(一)数字经济规模和渗透率快速增长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比重达到41.5%,占比和第二产业相当,规模和比重位居世界前列(见图6)。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大幅度提升。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4.7%。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达10.5%。

6: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历年公布的报告整理。

 

(二)数据要素赋能各行各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数据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支撑。2022年,中国数据生产量占全球数据总生产量的10.5%,居全球第二位,数据存储量全球占比达到14.4%,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1.57万亿元。包含数据采集、标注、分析、存储等数据资源化进程不断深化,数据标注产业围绕北京、长三角、成渝地区向外扩散,已经形成三大产业群,并对周围地区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依据《“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国将率先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12个行业推广应用“数据要素×”,将充分发挥中国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协同,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通过加快多元数据的融合,扩大数据规模以及丰富数据类型,促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家数据局等,2024)。

(三)“人工智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已建设近万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调查统计,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在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四大行业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率均取得较快增长,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将突破30万亿元(杜壮,2024)。

(四)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持续推进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持续推进,近年来自动化相关行业发展较快,2023年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29.8%和10.3%。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40%以上的制造企业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制造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5位,2022年上半年总销量达到13.1万台,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市场满足率超过50%。截至2023年底,中国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总数的40%,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王绍绍,2024)。

(五)服务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如火如荼

近年来,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6.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国家统计局,2024)。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网上零售额为15.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增至27.6%,创历史新高。数实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持续推进,以线上平台、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已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在线旅游、在线文娱和在线餐饮销售额分别增长237.5%、102.2%和29.1%,三者合计对网络零售销售额增长贡献率为23.5%,拉动网络零售销售额增长2.6个百分点(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24)。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超1300亿件,实现“月均百亿”的跨越,比上年增长19.5%。

电子商务交易额是指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包括企业自建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交易额,包括对单位和对个人交易额;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零售额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六、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新奇迹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并重的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亮点和鲜明特色。2020年,中国政府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有力推进全球绿色发展进程。近年来,中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增长的“含金量”和发展的“含绿量”。

(一)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绿色化转型

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产业有效发明专利6万件,节能环保产业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分别是2017年底的1.7倍和1.6倍。2011~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近年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日臻完善,新能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领产业绿色化发展越来越快。

(二)新能源产品生产全球领先

2023年,新能源产品引领绿色发展,日益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电动载人汽车、锂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在能源绿色转型引领下,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生产保持高速,2023年产量分别增长28.7%、35.3%和36.9%;绿色材料供给增加,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8.6%、57.1%、50.7%(汤魏巍,2024)。2023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中国青年网,2024)。

(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达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中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常规水力发电、抽水蓄能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3763万千瓦、8741万千瓦、334万千瓦、1507万千瓦和880万千瓦。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常规水力发电、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别为3.65亿千瓦、3.93亿千瓦、0.41亿千瓦、3.68亿千瓦和0.45亿千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2023)。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进一步增至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五成。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风电光伏设备和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国,并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成本大幅下降。2023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全国多地建成,这种电厂无厂房、不烧煤,优先消纳“风、光、水”等产生的“绿电”,把来自工厂、商场甚至居民家的零散电力负荷聚合起来,通过智慧系统调控,对外等效形成一个与电网友好互动的“智慧电厂”,实现真正的零碳(白雪,2024)。

(四)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传统产业加快调整优化,对资源消耗量高、污染排放量大的产业实行产能置换,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带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产业链以及绿色园区,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

七、产业国际化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了更多机遇。据统计,202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6.31万亿美元,比2000年的13倍还多。尤其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2023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占比提升至46.6%。对外开放新平台正抓紧建设,以自有贸易试验区为平台的进出口贸易占比提升至18.4%(盛来运,2024)。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中国出口主导产品

中国已实现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到一般贸易方式和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如表2所示,202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3.92万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8.6%;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11万亿元,仅占出口总额的17.3%。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了29.9%,国际市场份额占比大幅提高。

220122023年我国产品出口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22022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汇总。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位居世界前列

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631.2亿美元,为全球第二位,连续11年居全球前三,连续7年占全球份额超一成(见图7)。202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75万亿美元,连续六年排全球前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2023)。2013~2021年,中国累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613亿美元,年均增长5.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行业属性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年前的以采矿、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为主,初步完成了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信息产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两大产业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十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32%、20%。投资结构方面,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8个行业大类,其中流向采矿、制造、交通运输、金融、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领域投资均超过百亿美元。贡献税收方面,2020年,境外中资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和地区缴纳税金合计达445亿美元。吸纳就业方面,2020年,境外中资企业雇用外方员工218.8万人(汪文正,2021)。可见,中国对外合作正不断深化,中国企业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贡献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72003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产业国际化逐渐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历产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能力国际化三个阶段,其中,能力国际化是指海外投资企业具有海外市场本土化运营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国际化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从简单的产品出口,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产品、资本、经营模式、营销战略、海外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国际化。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方式呈现出“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从单枪匹马到产业抱团”“从粗放收购到精细整合”三大特点,这三大转变反映出一个共性趋势——中国企业正在深度介入甚至重塑海外市场的价值链环节,全面打造海外市场本土化运营能力。以《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为例,2021年已有约90%的企业拥有不同形式的国际化业务,其中近一半企业仍然将扩大海外国际化业务作为企业未来重要战略之一,但扩大国际化业务的方式已不仅仅集中于海外投资并购(仅10%的企业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而是兼顾海外本土化运营,如海外营销能力建设(29%的企业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海外供应链(24%的企业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与海外技术(11%的企业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等(领英中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22)。

 

参考文献

白雪.从2023年“双碳”工作看我国绿色转型进展[EB/OL].(2024-01-16)[2024-03-05].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1/t20240116_1363300.html.

陈彬.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笃定前行[J].经济,2024(01):51-53.

翟善清.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24-01-18)[2024-03-03].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1/18/t20240118_38870847.shtml.

杜壮.从业界新变化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023年[EB/OL].(2024-01-16)[2024-03-05].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1/t20240116_1363298.html.

范思立.以高强度高水平高效率的科研投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23-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514388229413868&wfr=spider&for=p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EB/OL].(2023-02-15)[2024-03-02].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jnhnx/202302/t20230215_1348799_ext.html?eqid=b938b34c000a108700000006645da045

国家数据局等.关于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EB/OL].(2024-01-05)[2024-02-24].https://www.cac.gov.cn/2024-01/05/c_1706119078060945.htm.

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比上年增长5.9%[EB/OL].(2023-10-20)[2024-03-0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10/t20231020_1943765.html.

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EB/OL].(2023-10-20)[2024-03-02].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10/t20231019_1943766.html.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2-29)[2024-03-20].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黄浩.“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EB/OL].(2024-01-12)[2024-03-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869650825655675&wfr=spider&for=pc.

领英中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白皮书[R].北京:2022.https://business.linkedin.com/content/dam/me/about/china/whitepaperongoingglobal.pdf.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EB/OL].(2024-01-19)[2024-03-03].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xwfb/xwsjfzr/202401/20240103467547.shtml.

盛来运.攻坚克难回升向好夯基蓄能向新而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EB/OL].(2024-02-29)[2024-03-07].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402/t20240229_1947920.html.

汤魏巍.工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动能成长壮大[EB/OL].(2024-01-18)[2024-03-02].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1/18/t20240118_38870840.shtml.

汪文正.中国对外投资量质齐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0-26.https://news.cctv.com/2021/10/26/ARTIKAGVifq5dZ12CCdzfKgg211026.shtml.

王绍绍.数字中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EB/OL].(2024-04-05)[2024-04-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455477748388771&wfr=spider&for=pc.

新华社.数读中国这十年|十组数据见证新时代伟大成就[EB/OL].(2023-12-12)[2024-02-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003512487486108&wfr=spider&for=pc.

中国青年网.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EB/OL].(2024-01-18)[2024-03-05].https://news.youth.cn/gn/202401/t20240118_1503054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R].(2023-01-19)[2024-03-10].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49551/202303/t20230320_707652.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张其仔,郭朝先.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里程碑式进步[J].China Economist,2024,19(02):2-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