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建议

2024年06月25日来源:《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年03期    作者:王忠宏 黄娅娜

摘要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早期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上,强调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更为全面,可以从深度、完整、高级、融合、绿色、开放等六个角度深入分析。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内涵特征;路径建议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CJY030,项目负责人:黄娅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2023年9月22—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1]。当前,我国在工业经济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面临一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产业外迁、产业布局的协调性不够等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大批主导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共同推动了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叠加全球政治经济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深刻调整,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格局即将重构,为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工业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中坚力量,是支撑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助推器,推动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抓紧机遇、应对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背景

新型工业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一时期的新型工业化概念中,强调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七大总结了五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丰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吉林省企业职工座谈时明确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又一次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23年9月22—23日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就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李强总理强调指出:“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管部门,曾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阐述和指示。早在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化融合;二是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走绿色工业化之路;三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四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协调发展,走高质量工业化之路;五是工业化和全球化协调发展,走国际化市场之路;六是工业化和服务业协调发展,走繁荣现代服务业之路[3]。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坚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坚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资源约束;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方针,为社会提供能够引导消费、满足需求、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劳动者生命和健康安全[4]。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又提出,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质是要走出一条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业化发展之路[5]。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进一步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锚定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全面实施制造业中长期战略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6]。

三、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文献综述

基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工业化特征,许多专家学者从学术研究视角阐释了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涵,为新型工业化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一些学者指出,新型工业化的“新”是相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而言的,他们从各自研究的切入点出发,分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新”的内涵特征。曲格平[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任保平[8]提出新型工业化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以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结构转化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相比较,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信息化带动的跨越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工业化;以充分就业为先导;要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以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为背景。

“中国经验”的核心就是对国情“特质”的科学把握,并以此来制订经济现代化战略。立足于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时代趋势的新型工业化,一些学者从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区域发展、产业结构、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给出了丰富的政策建议。陈佳贵等[9]提出当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新阶段,发展重化工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重化工业也能够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10]认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方向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工业结构;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有利于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高的工业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其含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信息化能对工业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是要求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三是要求处理好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技术产业的关系;四是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其核心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影响及其与工业的融合程度和赋能能力与以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强调以下几个特征:绿色、数字化、协调可持续,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局限于工业自身的良好发展,而是延伸到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人民幸福的工业发展。贾根良[11]从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史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加可再生能源革命绿色技术、智能化和纳米技术革命的新内涵,依托民族产业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从新技术革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入手,重塑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黄阳华[12]通过研究德国“工业4.0”计划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可能停留在过去的技术前沿上,必将表现为新型智能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升级版“两化融合”。史丹[13]指出,绿色发展开启了工业化新阶段,从绿色产出、绿色投入与绿色结构三个角度来看,中国在某些方面开始处于世界领先,但总体看,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颜英等[14]在梳理总结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以来,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市场化、全球化、创新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为特征的工业信息化、智能化道路;是以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工业绿色化、生态化道路;是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黄群慧[15]指出,“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去工业化”趋势、“逆全球化”趋势和“新工业革命”等方面的新挑战。黄群慧等[16]进一步提出,新型工业化可以理解为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符合新发展理念和当今世界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趋势,具有更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更协调、更绿色、可持续、更包容、高质量的工业化。史丹[17]提出,新型工业化是涉及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变革,是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盛朝迅[18]提出,新型工业化是深度的、完整的、融合的、绿色的、开放的工业化,其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是发展新科技、集聚新要素、建设新基建、培育新主体、形成新优势、构建新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19]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一系列新特征,包括新的效率源泉、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组织形态、新的约束条件,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包括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数实融合、开放循环这些方面。

四、新发展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

结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特别是着眼“十四五”及中长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新发展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可以从深度、完整、高级、融合、绿色、开放六个方面进行阐述[20]。

深度的工业化

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是明确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阶段核心目标的必要手段。我国之前的工业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数量的扩张上,这主要表现为“三个主导、三个不足”。首先,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数量的扩张,而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其次,产业结构偏重于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型产业,而对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足,例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15.5%2022年。最后,产品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和简单加工占据主导地位,而精深加工和复杂加工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工业化必须摒弃原先的浅层次、数量型、粗放型的工业化模式,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这一战略强调先进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高技术和复杂加工的发展,注重专精特新、高质量、创新引领的深度工业化模式。换而言之,深度工业化须聚焦于内涵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附加值和品牌优势。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广大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各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深度工业化战略还有助于推动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要素的有序流动,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实现各区域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完整的工业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多元化、国际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支撑起我国世界大国的地位。然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布局方面,我国制造业呈现不均衡的现象,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尽管我国加工制造能力较强,但在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高端研发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仍然受制于人。产业链的不完整以及上下游合作的不紧密,使得协同创新的机会较少。如果不能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补齐工业基础领域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可能难以得到改善,也无法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须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继续巩固和强化完整产业体系与配套能力的产业生态优势,建设现代化的、有自主可控能力的、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建设完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的工业化不是简单地覆盖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同时继续在已有环节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完善已有的产业链环节,增强我国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性和面对内外部冲击时的自恢复能力。随着我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齐全的产业门类、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快速的供应链响应能力将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特有的优势。

高级的工业化

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工业发展从依靠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系统性的技术创新驱动、区域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并且,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在工业领域,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成为提升制造业效率的重要助推力,使得工业化朝着更高级的方向演进。

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对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推动劳动工具数字化,数字经济在生产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数字经济构建了以共享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了组织平台化、资源共享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这种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改变了传统的商品交换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它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推动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重构。这将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体现为利用数字技术,将分散或孤立的设备、产品、生产者、企业等以产业链、价值链等方式连接起来,形成联动发展。制造业的智能化不仅注重“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更注重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制造业全链条串联起来的全面智能化。随着智能化成为载体,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呈现出更加贴近市场生产的模式。

融合的工业化

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跨行业的协同融合现象越来越普遍,包括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融合。这些产业融合现象实质是新业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并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发展已经渗透进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将更多地促使工业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工业行业内部产生新业态,这些融合趋势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融合的工业化是指工业领域中的企业之间或与其他产业通过创新合作、业务深度交互、产业链条的扩展及技术的渗透,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这种模式不仅涵盖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方面,服务型制造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产业链形态。这个产业链不仅涵盖了制造业的价值链增值环节,还融合了服务业的价值链增值环节,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利益,同时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方面,新型工业化强调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一方面,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以产业结构转型为驱动,促进城镇化的新动能培育,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问题。此外,新型工业化还注重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短板,需要通过工业企业的技术支持来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水平,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水平。工业技术的应用将为农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绿色的工业化

从全球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工业化进程均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即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先迅速增加,在达到某个顶点后逐渐下降。而对于我国来说,其工业化进程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那就是在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工业化的绿色转型。

绿色的工业化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理念在新时代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新发展阶段中新型工业化的一大核心内容。近年来,我国的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那种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面对着气候变化、环境风险、能源资源约束等重大挑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深入人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正在全面启动。

在工业产业结构中,随着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不断增加。通过提高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也能得到显著提高。另外,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通常都具备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附加值高等特点。因此,绿色转型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可以这么说,绿色转型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工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为了使绿色转型更好地融入工业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强多领域的协同创新,以进一步促进低碳化发展。

开放的工业化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且以举足轻重的角色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部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推动力。2022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连续十三年稳居全球首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需要置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从全球产业布局的角度出发,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推动比较优势的提升、产业分工的优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增强。一方面,我国积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深化在绿色低碳、产业互补、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共同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和分工效率。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主动分享自身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构建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我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建设为重点,推动我国优势产业走向海外市场,深化产业开放合作。在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正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市场实力、高效的营销网络,以及主导全球市场的能力。这些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高、产品附加值高,能够促进产业链效率和安全的双重优势叠加,推动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开放的工业化使我国工业与世界接轨、与全球互动,推动国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同时,也使国外企业有机会共享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成果。

五、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建议

强化整体设计,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是加强区域间协同布局。赋予中西部地区各级经济开发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促进关联区域与相关产业基地对标与结对,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内生产业发展动力,以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基于互补性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二是推动国内外“双向互济”。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策略,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向国际化布局转变。应鼓励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与国外园区的交流互动,发挥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特色产业与文化的紧密配合,数字经济发展与“智能+制造”的有机融合,以及工业生产贸易对周边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三是增强各级顶层设计及政策制定的协调统一。要加强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力度,推动配套政策的及时制定与科学实施,引导规范招商引资中的不合理行为,尽快形成政策和资金支持合力,深化多方合作,真正使政策用到实处,实实在在地解决企业主体的实际问题与诉求,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能动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

一是正视创新内涵合理调动创新力量。在基础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龙头的作用,在市场与模式创新领域,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产业技术应用创新领域,政府应做好桥梁和平台。二是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按照面向产业、需求主导、盘活存量、政府引导、开放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三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引导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开放利用国际创新要素,实现企业创新全球化。四是发展产业创新联盟。鼓励大型企业采取产学研结合或企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构建并优化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逐步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和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

坚持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打造全新比较优势

一是夯实制造业数据利用的基础设施。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以更好地支持制造业的数据利用。同时,依托云平台、创新平台或安全平台,制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行业标准,推动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上升成为国际标准,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二是推进制造业数据应用创新。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技术改造,从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整机和成套装备,最终到生产线的智能改造。在重点行业深入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度改造。三是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鼓励不同领域的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能制造技术供应商、智能装备制造商、应用服务商等开展紧密合作,以提升跨领域和跨专业的融合发展能力。运用智能技术,对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再造,实现制造、研发与营销的同步,提高生产的柔性化程度,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服务化发展。

强化协调融合发展政策,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一是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加大培育大冠军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资源开放和共享,做强供需对接,共同扩大市场空间,提升产业链韧性。尤其在增量市场方面,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着力提升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融通能力和创新融通能力,鼓励以行业龙头企业、链长企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打破行业管制壁垒,消除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限制,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价值链布局延伸,将制造业与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相融合,探索新的商业盈利模式。三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挥工业在推动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以工业为抓手,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带动就业、消费、生活模式等的变革,逐步实现工业结构的城乡协同和工业化水平的城乡同步。

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充分运用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积极投入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金融进步,以促进企业的绿色研发和生产。逐步完善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建立以环境税费为主体的“绿色税收”体系和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从而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大力推进循环产业发展。重视原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的绿色循环,以实现再生资源价值化循环利用。同时,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示范,推动形成产业间的循环耦合,并建立循环塑料联盟和循环电池联盟等机制,促进企业间和行业间资源共享,以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三是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在智能化洞察、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溯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能耗监测和低碳管理。四是引导企业主体绿色化转型。引导激励制造业企业建立绿色技术研发机构,加大绿色创新投入,提升绿色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强化制造业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各新型工业化基地制定本行业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落实,扶持碳排放效率高的行业发展,推动低碳工业发展,逐渐形成有利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高质量推动“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内外循环分工体系

一是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工业产品出口优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大力促进电动汽车、光伏产品等新兴产业及出口“新三样”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服务。二是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全面对标全球对外开放领先地区,加大海南、粤港澳、长三角等开放示范区建设,清理不合理的贸易政策,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引导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各类双边自由贸易区域性贸易协议谈判,为我国开拓新市场获取空间。三是利用好国内大市场。提振国内消费信心,推动民生保障工程,培育农村市场、老龄市场、数字化市场等新兴消费潜能,充分释放和扩大内需市场。四是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主要对外投资国家的政治互信和政策互动,加强经济经贸合作,推动区域产业链布局,增强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产业链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EB/OL].(2023-09-25)[2023-12-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5885.htm.

[2]新华社.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习近平这样说[EB/OL].(2015-07-19)[2023-12-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19/c1001-27327088.html.

[3]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述评之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EB/OL].(2008-12-16)[2023-12-11].https://www.miit.gov.cn/jgsj/zfs/zcyj/art/2020/art_4b87b9c6967c4944aa5a040d201f476b.html.

[4]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EB/OL].(2008-11-28)[2023-12-11].http://www.gov.cn/gzdt/2008-11/28/content_1163151.htm.

[5]光明日报.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EB/OL].(2012-06-02)[2023-12-11].https://www.miit.gov.cn/xwdt/gxdt/ldhd/art/2020/art_9aa3558a114b48dca6ee78f6f03cda11.html.

[6]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EB/OL].(2023-02-16)[2023-12-1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16/content_5741864.htm.

[7]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环境保护,2003(1):3-5.

[8]任保平.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J].经济学家,2003(3):4-11.

[9]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16,205.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5-23.

[11]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2):43-52.

[12]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1-10.

[13]史丹.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进展与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5-18.

[14]颜英,何爱国.新中国七十年的工业化道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7):19-30.

[15]黄群慧.“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挑战与战略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2):5-16.

[16]黄群慧,贺俊,倪红福.新征程两个阶段的中国新型工业化目标及战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14.

[17]史丹.新发展阶段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J].智慧中国,2021(4):27-29.

[18]盛朝迅.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目标要求与发展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22(6):71-75,80.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3):5-19.

[20]王忠宏,车海刚,张诗雨,等.新型工业化基地:理论、政策与地方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3.

 

王忠宏 | 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国发展出版社国研智库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智库媒体。

 

王忠宏,黄娅娜.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建议[J].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1(03):5-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