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才能科学认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的讨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概念后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工业化内涵和特征的讨论,学者们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而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绿色化。从本质上讲,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扬弃”,也是对我国计划体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扬弃”,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是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道路,将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工业化道路,将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将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并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将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也将是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工业化道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战略,以及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五化协同”发展战略后,新型工业化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型工业化,是在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产业融合提出新要求、产业链布局面临重大调整、绿色低碳发展的二元性凸显等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与此前的新型工业化概念相比较,既有传承又有新的丰富内涵。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后,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的讨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深入推进是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以往的最大区别。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进步加速导致技术——经济范式的重大变化,数字、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大量颠覆式创新涌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与分配,生产组织形态中平台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当然,新型工业化也面临新的约束和挑战,国际环境的变化、传统要素的趋紧、双碳目标的提出等都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须面对和突破的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
数字经济是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增长源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字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也受到最大的关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数字经济领域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也最为激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新型工业化中效率提升的最重要源泉。
一方面,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地位不断增强,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测算,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0%,很多发达国家的占比超过了60%。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芯片、传感器、通信设备、人工智能等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产业,这些产业也是数字经济领先国家受到最大政策支持的产业。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手段显示出强大的赋能作用,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显著提升,例如我国近十年来建设的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生产率平均提高了48%,有些项目提升幅度超过了3倍。此外,数字技术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基于制造能力和数据来开发各种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在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数据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人类能够利用改造资源要素能力增强的历史,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有新的资源进入生产函数成为财富创造的投入,而通常情况下,新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要显著大于传统要素。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据信息正在成为继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之后的重要生产要素,这不但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数据信息和传统的生产要素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非竞争性、非损耗性特点,其价值产权界定、价值创造核算、价值分配规则也有特殊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开放和利用数据信息要素的能力,也决定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企业掌握数据信息要素的规模和质量也决定了其竞争力的高低。
平台经济是新型工业化中新的组织形态。技术进步会推动生产组织模式的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源自美国的垂直一体化大企业、源自日本的精益制造、源自德国的隐形冠军在不同层面推动了生产组织模式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平台经济发展加速,不仅规模越来越大也不断渗透更多的传统产业领域。与传统的组织模式比较,平台经济有新的特点:首先,平台经济扩大网络经济效应,聚集大量用户和供应商的平台很容易形成垄断,流量大小正在替代传统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决定市场最终赢家的关键性因素。第二,数字化的平台能够打破传统地理分割,在全球范围组织和分配资源,这使得跨越国界和高度开放的创新组织和生产组织成为可能;第三,平台型企业掌握新的交易规则和定价权力,对产品标准也产生影响,这使得平台正在替代传统跨国公司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力量。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准则和约束,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大国都签署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巴黎协定》,同时设定了本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此同时,各国也在对进口产品设定越来越高的绿色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工业规模最大且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国家,必然面临巨大的减碳压力,因此,新型工业化必定是绿色低碳的工业化道路。当然,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够破解新约束的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将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强劲的增长动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获、生态修复、人工智能必定是新型工业化中各大国竞争的焦点,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这正是我国企业把握绿色低碳机遇的表现。
新型工业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型工业化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享用,要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充分满足的矛盾。同时,新型工业化也要有力推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收入的增长,并巩固扶贫成效,更好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业化。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论文数、专利申请数等科技产出指标也位居世界第一,在2023年全球技术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2,是前30强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综合技术能力已经在迈向世界前列,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目标也必须实现从“模仿”“赶超”向“原创”“引领”转变。要成功实现这种转变,还要继续向领先国家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原创性技术、基础性技术、未来技术的研发投入,为自身工业化发展和全球技术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和平发展和高水平的工业化。从西方工业强国的发展历史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不依靠外部资源或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的强大,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全球化都是发展的趋势。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参与国际分工,向国际市场出口工业产品,实现了经济做大规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型工业化仍然要坚持开放,在继续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条件吸引国际投资的基础上,还要推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从产品出口为主向资本、技术、服务、标准、规则走出去为主的转变,逐步构建更加公平和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国际贸易、分工秩序。
定稿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邓洲.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J].中国石化,2024,(0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