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经济“新常态”需要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

2014年12月31日来源:“第三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笔谈    作者:李晓华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新的条件下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竞争力、保持较长时期中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一、新常态要求工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

  2013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0.01:43.89:46.09,服务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为主转变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适应了我国资源、环境、土地约束日益明显的发展环境。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比较滞后,生活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小、层次低,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尽管服务业是未来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但是不能替代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作用。作为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工业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镇化率只有53.73%,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远未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工业还比较落后,工业的发展也仍有巨大的空间。工业不但本身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门,同时也是其他部门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本身也会产生对服务业的需求,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由工业高度发达然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过程,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服务业也注定是早产的、不健康的。尽管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的比重会持续降低,但工业的规模仍将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反思工业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计划。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都在40%以上。2013年,工业和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9.9%和46.8%,说明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工业的稳定增长对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持续增长同样重要。

二、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方向

  1.新常态要求工业与服务业升级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曾经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已经衰竭,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在削弱;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的约束不断加大,已难以继续承受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因此在“新常态”下,要把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放在突出的位置,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要强调质量与效益,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投资与资源消耗的模式转变到创新驱动、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工业要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产业链升级,实现从资源密集到技术密集、从劳动密集到人才密集、从高污染高排放到绿色清洁的转变。继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向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以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机器人、3D打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服务业要推动传统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信息消费需求的同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提升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文化创意、技术开发、工业设计为代表的可贸易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门。

  2.新常态要求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产业融合的进程加快,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成为“新常态”。首先,标准化、自动化的趋势推动制造环节的利润不断下降,价值中心向服务环节的转移,驱动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转型,聚焦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价值链中的服务化环节,制造业呈现服务化趋势;第二,以IT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应用于服务业领域,并形成移动通信、互联网、卫星导航等一系列新的服务行业;第三,工业产品的结构日益复杂,使得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产业链各环节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服务已经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工业领域,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由大做强的重要支撑。

  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都强调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高度结合,构建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紧密联系的系统,推动工业生产制造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样要抓住产业融合的机遇,制定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战略,打通线上(互联网)与线下(实体),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工业和服务业本身,在促进服务业整体生产率提高的同时,推进工业的智能化和服务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