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战略研究

2021年12月13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丹辉 等

杨丹辉 等 /著

ISBN 9787520388771

2022年1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战略研究》一书是杨丹辉担任首席研究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稀有矿产资源的国家战略研究”的最终成果,同时吸收了杨丹辉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战略研究—基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的部分成果,全书38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稀有矿产资源品种相对齐全,储量丰富,具有较为突出的资源优势,也是稀有矿产品生产、消费、出口大国。然而,经过多年开采,国内稀有矿产资源储量下降。同时,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期存在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产业链短而窄、产品附加值低、竞争秩序混乱、低价出口、非法走私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稀有矿产资源的高质量、可持续利用。如不加以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势必会加快中国优势稀有矿产资源枯竭,难以保障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对稀有矿产资源的需求,进而危及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从资源条件来看,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总体丰饶、但人均相对贫乏的大国。具体到稀有矿产资源,中国既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稀土、钨、钼等品类,也有一些战略性较强、未来需求潜力大的稀有金属(如铂族金属)国内资源禀赋较弱,储量相对匮乏。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稀有矿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供求形势复杂多变,政策制约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随着主要工业国相继确立了碳中和目标,稀土、锂、钴等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应用广泛的稀有金属,其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则对全球稀有金属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冲击。面对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势,站在大国战略的高度,稀有矿产开发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全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一方面要依托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运用先进找矿技术,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力度,织密勘查网络。同时,顺应国际上海洋资源、城市矿山勘探开发等新趋势,拓展矿产勘查新领域、新空间。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平台,形成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合力;另一方面,不断增强海外矿产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参与全球全球矿产治理,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展资源边界,建立多元化供给渠道,有效缓解国内相对短缺的稀有金属品种的供给压力。

应该看到,中国实现大国崛起、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势必伴随着对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的整合与重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的人口和经济大国而言,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也必然要对稀有矿产品产生更多需求,因而对稀有矿产资源固有的国际供求格局造成冲击在所难免。面对稀有矿产领域国际竞争和政策环境的新变化,如何在大国资源竞争形势下制定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对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中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面临的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约束,该书在文献学习的基础上,立足保障资源安全、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开发利用整体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了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稀有矿产资源国家战略,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原材料支撑,推动中国由稀有矿产资源大国迈向材料强国。

首先,从理论层面厘清了工业化阶段转换与矿产资源需求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科学判断中国工业化中后期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稀有矿产资源的需求变化态势。综合考虑供给约束、环境影响、供应受限的经济影响等因素,对主要稀有矿产资源的战略性进行评价和排序,尝试回答“哪些稀有矿产资源对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为重要”的问题。进一步结合国内稀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重点及布局,并且考虑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状况及趋势,从供应潜力、社会发展水平、矿产监管政策、矿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全球供应集中度等多个维度对稀有矿产资源的供应风险做出了定量评估。

其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如何提升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进而以工业大国和稀有资源大国的双重身份,突破稀有矿产资源国际竞争格局。为此,作者先后赴江西、内蒙古、湖南、广西、云南、山东、福建等中国稀有矿产资源富集和产业集聚地区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稀有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冶炼加工的工艺特点以及下游应用产业的发展情况,对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优势尚未上升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稀有金属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并通过与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稀有金属企业座谈交流,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稀有矿产资源特别是中国具有资源优势的稀有矿产资源产业链各环节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全方位“扫描”,挖掘制约国内稀有矿产资源产业下游企业在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技术能力提升的根本性因素,探究中国长期未能成为稀有矿产资源应用技术强国和产业强国的症结所在,提出建立完善符合中国自身资源条件,满足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加速城镇化的全方位需要,安全、集约、开放和可持续的国家稀有矿产资源开发战略及政策体系。

全书包括15章和两个附录。第一章导论,提出研究背景,对稀有矿产资源的概念做出界定,并设计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基于文献学习,对稀有矿产资源相关研究进展的进行综述,重点评述稀有金属定价权方面的文献。第三章在梳理相关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消费量占比和可替代性标准等指标,归纳稀有矿产资源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应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选取稀土、锂、钨、钛、铂族等作为稀土金属、稀有轻金属、稀有高熔点金属、稀贵金属的典型品种,研判其应用领域及国际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第九章运用GARCH族模型,定量分析稀有金属价格波动的特征,探讨驱动稀有矿产品价格变化的原因。第十章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中国稀有金属国际定价权的现状,找出稀有金属国际定价权缺失的主要原因。第十一章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创新点,对稀有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测算,指出中国稀有矿产资源相关产业的升级方向及可能性。第十二章分析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第十三章同样是定量研究的重要创新点。这一章构建三因素分析框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稀有矿产资源的需求等实际情况,在综合考察供应风险、环境影响、供应受限的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对各种稀有矿产资源的战略性做出判断。第十四章追踪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际政策环境的新动向,在大国竞争背景下讨论制定实施稀有矿产资源国家的理论依据。第十五章以稀土为例总结中国稀有矿产资源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战略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政策建议。书中的两个附录作为补充资料,分别收集整理了部分稀有矿产的资源条件和主要稀有矿产资源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及用途。

这一成果集体研究的结晶。各章的作者分别为:第一章由杨丹辉、李鹏飞撰写,第二章由杨丹辉、李鹏飞、杨雅娜、李丹撰写,第三章李鹏飞撰写,第四章由杨丹辉、张艳芳撰写,第五章由杨雅娜、杨丹辉撰写,第六章由梁姗姗、杨丹辉撰写,第七章由李丹、杨丹辉撰写,第八章由杨丹辉、金殿臣撰写,第九章由李鹏飞撰写,第十章渠慎宁、姚鹏、梁姗姗、杨丹辉撰写,第十一章由许明、杨丹辉撰写,第十二章由李鹏飞、张艳芳、杨丹辉撰写;第十三章由李鹏飞、杨丹辉、张艳芳、渠慎宁撰写,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由杨丹辉撰写。附录由杨雅娜、李丹整理。

通读全书,作者不仅旨在为在国家层面推动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而且还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出稀有矿产资源供求关系以及应用方向的特点和规律,这有助于产业经济学专业和矿产资源领域的学者、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普通读者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稀有矿产资源的战略价值及其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双碳目标逐步推进,稀有矿产资源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应用快速增加,以锂、钴为代表的所谓“能源金属”的战略性升高,其供求关系、价格走势以及供应链安全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成为稀有矿产资源相关研究需要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当然,稀有矿产品类多,不同种类的稀有矿产,其资源条件、物化性能、应用领域、经济价值、安全形势以及国际竞争格局存在很大差别,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正是由于有关稀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可开采储量、产量、消费量等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可获得性和连续性相对不足,致使定量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也为今后推出更为深入系统的成果明确了目标方向。

| 杨丹辉 执笔

 

>>点击进入购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