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中英深化合作新篇章

2016年09月27日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作者:陈耀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5期。(整理:陈萍)

 

自中英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余年来,两国在贸易、金融、投资、文化、人员往来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契合了中英两国发展的需求,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建设、产能投资和经贸合作以及深度人文交流,必将推动两国合作进一步深化,踏上一个新台阶,从而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一、深刻把握“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

2013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该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沿线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可见,“一带一路”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性强的巨大发展平台,其核心是开放,其宗旨是发展,其目的是共赢。从地域空间上,突出“东西双向开放”和“陆海统筹联动”。

所谓“东西双向开放”,是指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指向要平衡。“一带一路”尤其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东西、联通南北,但主线是东西两个方向,形成连接亚欧非的大通道,促进亚欧非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相对而言,中国对亚(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欧非地区的“西向开放”要弱于对美日韩等亚太地区的东向开放,要实现东西开放的相对均衡化。从国内看,过去几十年对外开放主要是依托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海上贸易的东向开放,现在要加大西向开放的力度,使西部地区由过去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通过开放促开发,推动国内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既涉及陆上通道又涉及海上通道,陆路通过铁路公路联通中国到中亚、东南亚、西亚到欧洲,形成若干条陆上大通道和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路线基础上不断拓展新航线,由中国东南沿海通过港口及海路到达亚非沿岸并进入欧洲,也就是现在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以来中国开始重视海上贸易和海洋开发,但作为拥有海权的国家,实力与地位很不相称。相比而言,陆权更弱,迄今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通过陆上通道与亚欧国家的贸易量远低于海上。“一带一路”将打破长期以来陆权和海权分立及不平衡的格局,推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连接的陆海一体化,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循环和地缘空间格局,实现陆海均衡和联动。

二、中英合作的历史性机遇和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中英双方需求。中国与英国相距遥远,一个在东亚,一个在西欧,但中英关系历史悠久,古丝绸之路两国就有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19世纪上半叶英殖民统治用炮舰打开中国市场。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英两国经历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大使级外交关系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很大进展。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新的世界格局背景下,完全契合了两国发展需求,为两国深化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英国是老牌工业化国家,不仅拥有煤炭和油气资源,而且技术与经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内消费规模大且需求多样化。由于两国的要素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两国经贸互补性强,双边合作意愿大。在过去几十年间,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对英国的先进科技教育和管理经验的需要,而英国对中国巨大市场的需要。目前,英国成为中国在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尤其受欧债危机和难民潮的冲击,英国急需寻找新增长源泉,创造就业,提振国内经济。在出口贸易方面,中国的庞大市场和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购买力,对英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投资方面,英国政府计划启动一系列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迫切希望得到中国的参与。而这种需求恰好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满足。中国明确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积累3万亿-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拥有包括高铁、核电、电网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技术装备,特别是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了专门的融资机制,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这种高度的需求契合使得中英两国合作更加紧密,两国关系进入到“黄金时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第一个表态要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并于20153月成为首个申请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西方国家;同时英国也第一个支持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支持欧盟与中国达成双边投资协定的西方国家。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访问中国时表示,英国希望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受英国对中国投资的开放政策影响,中国企业对投资英国的兴趣日渐增大,尤其在能源、基础设施、创意产业等领域;中国消费者也开始关注并认可来自英国的零售品牌,从皇家御用品牌到快时尚品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由此推动英国商品快速进军中国市场。

 中英深化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难题。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稳定增长。中英深化合作不仅要扩大在核电、高铁、金融等两国间经贸领域,而且要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制定全球贸易规则、应对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携手,共同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解决全球性问题,这应成为未来中英两国合作的战略价值所在。

三、深化中英合作的新思路、新路径

建立深度互信的互联互通长效机制。按照“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要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要求,健全中英双边合作机制。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中英两国之间除在港口、机场、核电、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合作外,需要更加重视的是政府政策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尤其是为两国企业建立投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方重点要为英国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包括“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战略等政策,以及中国对外资的法律法规),吸引更多英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并鼓励中国企业到英国投资,为双边投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条件。同时,英国也要做好欢迎中国企业投资的政策和法律服务,英国法律体系完善但复杂庞大,对企业在劳工、安全、财务上要求严格,这会“吓退”不熟悉英国制度的中国投资者。希望英国相关部门做好投资配套服务工作,以解除中国投资者的担忧。

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体现合作高端性。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英国是世界科技强国,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能力强,如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环保领域、高端装备等许多技术,而囿于市场在英国很难实现其价值最大化,若运用到中国就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英国对华技术贸易出口很“保守”,在欧盟中落在德、法、意和瑞典之后,足见中英两国高技术领域合作潜力很大。同时,英国现代服务业发达,尤其是金融、教育、文化创意等,创意产业占英国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同金融服务业平分秋色,是英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中英两国加强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也是两国未来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总之,深化中英合作要在合作的产业层次上提升,重点要在高技术产业、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以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两国利益的最大化。

 创新合作模式,规避共同风险。传统的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通常是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但这种投资方式周期长、见效慢,也存在一定的法律、管理和人才风险,现在一般转向了参股和并购英国当地公司,还可以考虑中英双边设立国家级产业合作园区,并作为两国深化合作的示范项目。同时,按照中国“十三五”规划,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逐步构筑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所以深化中英合作必须积极考虑并推动两国商建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英推进自由贸易、扩大双向投资的意愿相同,中英达成更紧密自贸和投资协定的可能性较大。中英双边自贸区的建立,既是为了中国应对《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同时也为降低英国“脱欧”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风险。因为英国对于中国企业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通过英国可以很容易地深入欧盟市场,但英国“脱欧”后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