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企业如何更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018年09月03日来源:《经济日报》2018-8-23    作者:吕铁 刘丹

发展工业新动能就是要培育与现代化工业体系相协调的产业要素并加以高效运用,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工业新旧动能的不断碰撞、持续转换来实现的。

通过走访调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典型工业企业,分析各个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做法,可以发现,当前驱动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模式替代”和“技术替代”两大方式,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被具化为四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应该看到,不同路径的适用条件、定位、着力点与目标各有侧重,也都存在不同的风险挑战。对此,需针对细分行业与企业特点做实做细各项举措,增强相关政策的适应性,同时加强风险疏解机制建设,切实推动工业企业新旧动能顺利转换。

路径一——聚焦生产制造环节 瞄准市场需求 优化传统优势产品产销

这是一种传统动能与新模式、新技术相融合的方式。相比于注重技术的创新性,该路径更突出技术的适用性,立足于最大程度解决企业面临的产销问题,是传统工业领域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仍然聚焦所属传统行业和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优势产品,企业升级的动力通常源于扩大传统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生产制造环节的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根据调研评估,当前 80%以上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这种路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在企业实践中,这一路径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升级传统优势产品的运营模式。比如, 有的服装企业通过构建大数据库和网络化服装产品设计平台,实现产品定制化和个性化生产,企业利润率得到大幅提升。二是提升生产线的运作效率。比如,有的企业努力提升生产精度,通过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有效降低了废品率和成本。

调研发现,采取这一路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偏重使用国内外成熟度较高的产业技术,一般在行业技术领域处于跟随状态。在此情况下,企业的产品、技术、模式的可替代性均较高,容易出现市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不良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相关行业发生技术整体升级和市场需求大幅变化时,一旦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方向性偏误,企业的转型灵敏度和升级能力就会不足,易造成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波动,甚至短时间内出现企业休克的风险。

路径二——着眼生产性服务环节 瞄准产业链延伸 致力实现高附加值

这一路径能够帮助企业较快摆脱原有的优势生产环节成本高、附加值低等困境。聚焦生产性服务环节挖掘新动能,更突出技术的积累和对技术的深度开发,着力于解决企业技术资源增值的问题,是传统工业领域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由于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大都处于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产业链两端,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规模等基础优势,才有能力向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企业立足于自身产品与市场优势,在现有技术和人才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的灵活运用,挖掘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突破口,力促整体附加值水平提升。调研评估表明,当前 10%以上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这一路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在企业实践中,这一路径主要表现为:通过传统优势技术、人才、产品、市场的资源整合和运作模式创新,形成生产性服务环节新动能。比如,企业可以依托产品销售形成的市场空间,向产业链上下游同时延伸,实现从提供全面技术解决方案到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从简单的“商品供应者”向全方位的“用户工艺师和装备师”“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等。

应该看到,通过这一路径激发新动能,企业将更倾向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利益引导下, 若企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并没有同时加强对原有优势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企业就有可能逐步丧失原有优势产品的市场和行业话语权,最终造成产业链延伸后劲乏力。

路径三——发力关键技术突破与推广应用环节 瞄准全球技术引领 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

这一路径是促进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之策。强调技术的创新性、引领性、先导性,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产业话语权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促进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 是传统工业领域龙头企业主要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但由于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周期和市场成长周期均较长,短期内盈利难度较大,在全球产业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壁垒逐渐加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具备业内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基础,同时有成熟、稳定、规模较大的产品市场作为支撑,才能在不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调研评估表明,当前只有不足 5%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该路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在实践中,这一路径一方面体现为企业对国内尚未完全掌握的产业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另一方面体现为企业对产业前沿原创技术进行研发。在当前国际产业技术壁垒日益严密的背景下,产业前沿原创技术开发的门槛和难度都很高,随着此轮产业技术浪潮天花板的逐渐临近,产业前沿原创技术的争夺主要集聚于具有启动下一波技术浪潮前景的实验室技术。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尚难以承担实验室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高投入与高风险,因而产业前沿原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一般是在政府支持下,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开发。

这一路径更倾向于引导企业攻关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因此,运用该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要面对当下市场盈利与尖端技术引领之间脱节的矛盾。通常市场更倾向于采用较为成熟且成本低廉的技术,而产业前沿技术则具有较高的产业化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企业容易对产业技术攻关表现出忽冷忽热的态度,甚至还会出现技术研发短期停滞的现象。

路径四——重构产业链各环节 瞄准新模式融合 提升运作效率

这一路径是传统动能获得外部助力的便捷方式,强调企业能力与新模式的融合与互补,是传统工业领域开始关注并谨慎尝试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通过运用新模式对产业链潜力的挖掘或重构产业链,一方面使研发、运营、信息、管理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逐渐独立并成长为新业态; 另一方面促进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调研评估表明,当前不足 3%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该路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具体来看,企业主要通过开拓传统动能的发展新空间和新渠道,形成新动能。比如,共享单车的出现就彻底改变了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链运作模式,许多行业大型厂商都纷纷成为共享单车项目的代工方,同时富士康等大批科技硬件制造企业以其产业链和设计优势迅速切入自行车领域, 短期内解决了困扰企业多时的库存积压问题,并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由于这一路径倾向于引导企业探索与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方式,而新模式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风险挑战尚不明确,借此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要面对“泡沫较多、前景不明、意外频出” 的情况。从较具代表性的自行车行业看,新模式在撬动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去品牌化、产品趋同、热钱投机、新一轮产能过剩、标准缺失等一系列对产业升级的不利影响。

对策建议——五方面发力 助力工业企业培育新动能

针对当前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态势,结合激发工业新动能的不同路径特征,从企业所反映的现实需求看,接下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更好助力我国工业企业培育新动能。

第一,针对细分行业与企业特色做实做细各项举措。不少企业认为,目前已出台的培育新动能的相关措施“所指不明、使不上劲”。应当深入辨析新技术、新模式对细分行业的作用效果、影响方式和改造能力,按照龙头、大型、中小型、微型等各类企业适用的新动能发力点,进一步深化细化各项已出台的相关措施,达到企业“看得懂、用得上、合形势、利产销、促升级”的效果。

第二,注重推动政策切实落地,增强政策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适应性。部分企业感受到一些政策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应当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增强推动政策落地的配套能力,充分发挥当地区位、资源、市场、产业、人才的优势和特色,做好政策的上下左右衔接,使工业新动能的培育与企业具备的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地方传统工业结构相融合,实现工业体系内部各细分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补充。

第三,加强风险疏解机制建设。目前尚有一些企业对发展新动能持谨慎观望态度。对此,应当加快形成有针对性的托底风险疏解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的积极性,引入保险和基金运营方式,在科学审核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培育新动能。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帮助企业降低在培育新动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第四,增强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当前,不少企业对相关政策持“短期看好,长期不稳”的看法。对此,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培育新动能的市场高风险性和政策敏感性,完善以透明、稳定为核心的政策和制度,以公开和可持续为根本宗旨,以创新人才为关键扶持对象,以项目和资金为主要扶持手段,形成“政府—企业—创服机构”三位一体的长期扶持政策制度。

第五,防范新动能局部过剩。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部分转向新动能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市场有“盲目投资、大量雷同”的苗头。应当加强市场引导,做好推动新动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地方产业条件、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评估制度,避免雷同项目重复上马,注重新动能全产业链集群的培育和区域合理布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