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破立结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02月22日来源:来源《湖北日报》2019-2-21    作者:全媒记者 周磊 | 实习生 陈子卓

提要

■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物质产品需要得到满足,既要坚持制造业的发展,使制造业保持合理的增速,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重,同时也要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技术优、质量高、品类更丰富的产品。

■先进制造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制造业的新科技在服务业的使用与扩散能够改变传统服务业技术创新不活跃、生产率提升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医治服务业的“成本病”。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多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根本上要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激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

记者: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居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当下以及未来的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李晓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制造业同样存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生产能力快速扩张,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如果按人均规模来衡量,我国许多制成品的人均消费量仍然较低。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解决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的有无问题,但是制造业供给质量整体上仍然滞后于消费升级的速度。因此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物质产品需要得到满足,既要坚持制造业的发展,使制造业保持合理的增速,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重,同时也要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技术优、质量高、品类更丰富的产品。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为基础。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局面未有根本改观,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先进材料、尖端科研仪器等高科技产品依赖进口。这不但造成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和利润率低,更关键的是在产业发展中缺乏话语权,在有些方面会受制于人。因此,必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甚至取得全球领先,获得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但需要更高品质的物质文化产品,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2000年以来的一轮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在推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一方面,我国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产量大,另一方面仍存在许多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大的落后产能,造成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同时,我国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使制造业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甚至在制造业产量下降的同时,通过提高附加值率实现增加值的增长,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记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在“破”与“立”两方面发力?

李晓华:尽管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是需要看到我国工业化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即使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低。经过长期努力,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成就。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更多的是发展阶段性问题。

除了底子薄、发展时间短的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比如,在一段时期,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对发展质量重视不够;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基础仍然薄弱,企业研发投入偏低,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一些梗阻,如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执法不严;在外部环境上,仍存在较多限制,影响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布局等。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有“破”更要有“立”。所谓“破”,就是要减少低质量发展的企业数量和低效甚至无效产出比重,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通过提高环保能耗等技术标准、加强环保执法、企业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所谓“立”就是要扩大高效投资规模、增加高质量发展企业数量和提高高效产出比重,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活跃创新创业、改善生态环保,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特别要抓住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契机,加快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催生新企业、新产业,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同时加强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实现相互加强、相互促进的效果

记者:关于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要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会给彼此带来怎样的影响?

李晓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为了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投资和学术研究而制定的一套分类体系,实际上许多行业之间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边界。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升级,行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呈现融合趋势,突出表现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相互加强、相互促进的效果。一方面,先进制造业能够促进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制造业的新科技在服务业的使用与扩散能够改变传统服务业技术创新不活跃、生产率提升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医治服务业的“成本病”。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水平的研发、设计、法律、咨询、软件、物流等方面的服务,现代服务企业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用户粘性。同时,先进制造业本身呈现服务业的趋势,许多行业领先企业基于制造能力,围绕自家产品为用户提供在线监控、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套解决方案等服务,这些服务性质的活动既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结果,在未来也可以独立为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一是要促进作为二者融合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完善,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发展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既懂制造又懂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要鼓励企业发展新型能力,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采购专业化服务;服务企业积极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拓展新的服务品种和模式;四是改善行业监管,为制造企业开展服务活动、服务企业进行产品制造提供便利;五是改革行业统计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积极性。

 

培育良好环境,激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记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型系统工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生态至关重要。结合现实问题来看,要培植怎样的生长土壤,才能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李晓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多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根本上要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激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领域,加大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技术的成熟和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调控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从产业政策为主向竞争政策为主转型。即使在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也要更多的在需求端拉动,而不是直接选择特定的企业予以支持,让市场竞争选择出优胜者。要树立竞争中立的原则,实施规则中立、税收中立、债务中立,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加大对新科技的研发支持。新科技既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重要契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在新科技领域布局,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由于创新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因此从社会的角度看往往投入不足,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除了在基础科学、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同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解决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脱节问题,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建立高质量发展导向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律不但能够给市场主体建立稳定的预期,而且能够发挥对市场主体的引导作用。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高端化目标,需要综合环境承载力、减排目标和产业结构确定能耗、水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法规细则,加大对环境违法和知识产权侵权的执法力度。

重视完善产业生态的打造。制造业竞争力的发挥依赖于由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众多参与主体构成的完善产业生态的支撑。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价格优势不断被削弱的趋势下,在加强创新能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攀升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工制造能力的保持。对于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既要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提高生产率、抵消成本上涨的影响,也要在国内保留或建立具有开发试制功能的“母工厂”,使我国制造业保持从科学研究、研发设计到工程化、商业化的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