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成功经验

2022年02月11日来源:《财贸经济》2022年01期    作者:史丹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成功经验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历史进程。新中国工业70多年的发展过程,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进,从总结中提高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在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工业强则国家兴,总结我国过去工业化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就非常重视发展工业。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就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发展目标。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引。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提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因为没有重工业,就不可能为农业、轻工业提供必要的设备、燃料、原料和材料,在工业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封锁的环境下,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制约。我国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开启工业化进程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发展顺序,这既是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也是综合国外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体制优势在工业化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实施“以钢为纲”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战略,虽然后来出现冒进问题,但为后来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仅用短短20多年时间,我国就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此外,也可以看出,坚持独立自主、不受外来制约的发展思想也是我党的光荣传承。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工业因改革开放而进入了快车道,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双缺口”问题。一方面通过发展乡镇工业,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口,增加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轻工产品与食品的供应,拉动了国内需求,同时带动了我国轻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通过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高,我国的工业发展模式逐步由“三来一补”转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生产能力跃升全球第一,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工业外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与此同时,我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从劳动向资本与技术方向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对工业发展道路问题再次进行理论创新,明确提出将可持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工业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的道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并联式发展,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值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拥有后发优势;二是拥有体制优势,在资源技术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已处全球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是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是工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期。党中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定制造业占比,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等一系列新时期经济发展纲领。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创新再一次进入高潮,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吸取一些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教训,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坚定发展制造业,提出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路径;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出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型开放式发展模式;三是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即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从西柏坡进京之前,毛泽东同志说,这是进京赶考。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我们相信,在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党会再次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第二份出色的答卷,创造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世界之林的奇迹。

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与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过去100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财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过去40年的经验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如果说“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次伟大的觉醒,那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又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的重要一招。在新征程上,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构建要素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的国内统一市场,加快推进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建设有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第三,坚持中国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是坚持独立自主、树立总体安全观和大历史观的道路。《决议》强调,“只要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坚持系统全面规划。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完成了13个五年规(计)划,当前正处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13个五年规(计)划对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五年规(计)划由以经济规(计)划为主扩展到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中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产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要坚持不越过生态红线、坚守环境底线、提升资源利用上线,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

 

何德旭,史丹,张晓晶,杨开忠,刘元春,杨志勇.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OL].财贸经济:1-22[2022-02-11].DOI:10.19795/j.cnki.cn11-1166/f.20220113.0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