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近年来,受全球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严峻考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但也面临着劳动力人口减少、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有所减弱,产业发展外部需求下降和内部生产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挑战。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广泛地影响生产和生活,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革命性变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优化供给结构、带动需求扩大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抢抓发展新机遇和实现我国长远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从广义上看,工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过程会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工业化不仅是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与农业、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总体而言,工业化可以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概括。新型工业化的提出则赋予了工业化新的发展内容和新的发展路径,要求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抓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努力提升工业生产能力,从零起步构建工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些拉美国家因过早“去工业化”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也出现了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总结我国实践,坚持推进工业化是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更好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涉及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要构建起强大的产业体系支撑,就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区域产业布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绿色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筋骨。没有实体经济提供的坚实物质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就难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等方面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成果,生产制造过程相对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符合消费升级的需要,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这些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传统产业并不代表着落后技术和低端产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下,制造业正在由过去的机械化、自动化、批量化生产转向数智化、绿色化、柔性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紧盯前沿技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从产业链视角看,目前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较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底线。
破除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运用系统思维,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此外,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现代性的重要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绿色低碳的能源供给为基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要有步骤地形成“碳排放—碳回收”闭环,通过产业布局、园区规划和生产流程设计,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企业、社会、政府责任,形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已成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二是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设计、质量控制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四是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五是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史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重点与路径[N].经济日报,2023-03-0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