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2020年11月11日来源:《理论视野》2020年09期    作者:石碧华

【提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综合性和协同性、区域性和复杂性、动态性和示范性等特征。新时期,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区域经济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1]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时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2019年9月,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做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由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而且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战略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重点实施的六大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原有的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战略的发展和补充,是在继续坚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前提下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拓展、加强和深化。这种板块与轴带相结合的区域战略布局,有利于促进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之间的合纵连横,形成了沿江沿海沿河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开创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流域也跨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特征差异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完善和深化,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呈现“南快北慢”南北分化不断扩大,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南北失衡的空间格局,在真正意义起到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作用。因此,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不仅对于缩小我国日益严峻的地区差距、解决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承担着防风固沙、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职能。与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一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黄河流域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实施流域大保护,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证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建设“一带一路”、促进我国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

黄河流域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川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省区,其中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肩负着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的重要使命,而内蒙古则是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因此,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推进;同时,通过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北延伸,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协调;向南拓展,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相对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政策叠加效应,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提高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

(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其中少数民族约占10%,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等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返贫率较高,尤其是青海、四川和甘肃藏区及甘肃的临夏州和四川的凉山州被列入“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黄河流域各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而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

流域作为一种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中心的特殊地域单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协同性等特点。与其他区域相比,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既有共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的来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战略性和全局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的。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走廊”,而且资源富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黄河流域的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首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煤炭基础储量约1881亿吨,占全国煤炭基础储量的75.47%;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基础储量分别达到12.01亿吨和3.3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基础储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4.32%和61.34%。国家规划建设的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蒙东、西南、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有三个都位于黄河流域。[2]

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上游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上游河套灌区、中游汾渭平原、下游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其中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2019年,河南和山东的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了6695万吨和5537万吨,位居全国第2和第3位。同时,山东和河南也是我国最大的蔬菜水果供应地。因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需要做到高点站位,整体规划、统筹推进。

(二)综合性和协同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任务所决定的。黄河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但同时治理难度也很大。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习近平作出了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涉及了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协同推进生态保护、流域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和传承等各个方面。

(三)区域性和复杂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复杂多样性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决定的。黄河流经高寒地区和温带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上、中、下游区域特征差异明显;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就不能搞一个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有利于探索富有地域特色对高质量发展新路。对于如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提出了总方针: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4]对于各地区的发展,习近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5]

(四)动态性和示范性

这也是与其他区域所共有的特征。高质量发展具有动态性,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重点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经成为重塑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进步也将对黄河流域的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对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科学的判断,及时调整相应的思路、任务与政策,实现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更要融入时代潮流,从发展动能、经济结构上加快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示范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成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带。[6]

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7]立足新的时代,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由于过去一个时期,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存在着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资源非常短缺,资源环境具有强约束力。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8]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幸福河的目标,就必须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将生态优先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高水平保护,以生态高水平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水资源已成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巩固提升能源化工等优势行业环境保护水平,推动高耗水、高污染、高风险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发展与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同时,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构建环境友好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型城镇和生态型产业体系。大力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结构转换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近年来,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度较高,污染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黄河所经区域是1949年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煤炭)与二次能源(电力)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与供应基地。直到今天,其煤炭产量仍然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70%,大约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的40%。[9]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省份为代表的相关地区工业发展严重依赖能源资源,工业结构偏重且单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这些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部分地区当前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或衰退、经济发展速度滞缓的挑战。因此,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续,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加快破除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努力探索和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目前,黄河流域整体创新资源不足,特别是与长江流域相比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构建黄河流域区域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在黄河流域适当布局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若干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形成若干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黄河流域人口多、地域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解决流域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着力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通过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各种形式的合作,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促进经济合理分工,促进跨区域的国土资源开发,形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从地方层面来看,则侧重在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产业之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协调,发挥市场活力并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黄河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除了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与通达程度的均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之外,还应高度重视区际关系改善、区域合作的加强,尤其是着力提升沿海港口城市与广大流域腹地的物流联系,科学处理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协作关系,深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区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从国家乃至全球尺度来看,黄河流域的区域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流域内部,可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加强与流域周边、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10]因此,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可以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建立权威的议事协调机构,从国家层面加强协调指导。同时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整个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四)合作共赢,开放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开放互动与合作共赢相结合,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重要动力,努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目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开放程度较低。除了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协同联动,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聚集全球资源要素,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与高质量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和优化区域开放的空间布局,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其他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共同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提高开放水平,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逐步形成以双向开放促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设立产业、技术、资源和环境标准,有选择地吸收外资,引导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吸收外资研发、设计、营销、技术服务等环节,鼓励外资流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由注重外资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水平转变。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限制资源消耗高、污染环境的资源型产品出口,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在海外建立资源和生产基地,开辟境外经济合作区,实现由劳务输出向境外投资资源开发转变。

(五)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因此,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共享发展,把民生建设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黄河流域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贫困人口占到全国的1/3,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对于贫困地区,要继续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为方向,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成果。

 

注释

[1][3][4][5][8]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2]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

[6]王夏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6日。

[7]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管理世界》2019第7期。

[9]陆大道、孙东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报》2019年第12期。

[10]李小建、文玉钊、李元征、杨慧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经济地理》2020年第4期。

 

石碧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J].理论视野,2020(09):61-6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