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我国钢铁工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

2021年01月04日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21期    作者:周维富

“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与改革均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时期,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改变,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抓住机遇,化解挑战,钢铁工业亟须加快转型升级,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对产业发展质量、供给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成为与社会环境共融共存的低碳绿色产业,永葆产业活力与生气。

一、“十三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成就

(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在需求增长与改革深化的推动下,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相关数据显示,从2015到2019年,粗钢产量从80382.5万吨增加到99634.2万吨,增长了24.0%;钢材产量从112349.6万吨增加到120477.4万吨,增长了7.2%。2019年,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比重上升至53.3%,比2015年提升了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改善。2019年,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677.1亿元,比2015年增长353.8%;销售收入利润率3.78%,比2015年高出2.85个百分点;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比2015年下降2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2015年下降97.5%。

(二)钢铁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等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兼并重组加速推进,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频繁。如:中信集团战略重组青岛特钢,首钢重组长治钢铁、水城钢铁、贵阳钢铁、通化钢铁。不仅如此,二线钢铁企业也在兼并重组方面发力,如德龙钢铁重组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组建新天钢集团;沙钢集团重组东北特钢。在兼并重组加速的推动下,2019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至39.3%,比“十二五”末上升了3.1个百分点。

(三)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双高”产品不断增多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钢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钢铁产品的品质质量不断提高。“十三五”前4年,国产钢材有282项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低铁损取向硅钢、600-750MPa级高精度磁轭钢、先进核能核岛关键装备用耐蚀合金、核电用不锈钢、高品质汽轮机叶片钢、低温管线钢、极地特种低温钢等高端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国防军工领域。国产大飞机起落架用钢、高铁轮对用钢、高铁转向架用钢也已具备了国产化替代能力。截至2019年底,我国22大类钢铁产品中有19类自给率超过100%,其他三类超过98.8%。

(四)节能减排降耗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绿色化发展不断推进

“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围绕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重点工序及智能制造,开展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高温烟气循环分级净化技术、副产物资源化技术等组合式系统集成节能减排技术,基于炉料结构优化的硫硝源头减排技术、新型非高炉炼铁、小方坯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等研究,行业节能减排降耗取得明显成效。从2015年至2018年,钢铁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从63951万吨标煤下降至51504万吨标煤,下降了19.5%,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下降15%的目标;吨钢综合能耗从572千克标煤/吨下降至555千克标煤/吨,下降了3.0%。

(五)“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钢铁工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中冶、中钢等企业以工艺设计为龙头,以核心技术和产品制造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为手段,与欧美传统冶金技术装备企业同台竞争,以EPC模式赢得台塑越南河静700万吨钢厂项目、马来西亚关丹联合钢铁350万吨综合钢厂项目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钢铁成套工程项目,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十四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目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智能技术、生物科技、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技术、宇宙空间技术、量子技术等诸多领域正在取得突破进展,产业组织和制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工业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嫁接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这将为钢铁工业“十四五”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钢铁工业可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最新成果,加快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生产制造流程多目标实时优化在线运行技术、钢铁产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协作制造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等,发展智能钢铁制造、智能钢铁物流,推动钢铁工业由钢铁制造向钢铁智造、由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钢铁工业的低碳化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钢铁工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推广应用高效绿色冶炼新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储存技术等低碳新技术,加快钢铁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进程,加快转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

2、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

从人均GDP和人口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镇化中后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仍然是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向前深入推进,这将为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制造业部门提供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继续深化,传统基建领域的钢材需求还有不少增长空间;国家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和新西部大开发、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合作一体化建设,将持续拉动钢材需求;适应疫情防控需要的公共卫生设施、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也将产生数量相当可观的钢材需求。此外,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还只有180多辆,还远低于发达国家500辆—800辆的水平,未来需求还有较大增长潜力。建筑、汽车等行业虽难以拉动钢材需求总量持续增加,但仍将支撑国内钢材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这些行业自身也在加快转型升级,如汽车轻量化、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普及等趋势,对钢铁材料的质量性能、品种结构等提出新要求,将倒逼国内钢铁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提高服务水平。

3、“新基建”投资加快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新基建已成为我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重要抓手。随着新基建战略的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投资重点领域之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将呈现出加速发展势头。这将拉动高性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拓展钢铁工业的市场需求空间,推动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升级,加速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新基建能推进新兴技术在钢铁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应用,赋能钢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和设备更新,提升钢铁工业工艺设计、生产经营、物流配送和销售服务效率和效益。

4、对外开放新格局带来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国将着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将出现新变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建立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合作框架和平台将为钢铁工业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进一步扩大,钢铁工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产能国际合作的空间还很大,机会还很多。

(二)严峻挑战

1、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冲击

“十四五”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复苏乏力,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进一步抬头。我国钢铁产品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出口很可能将受到较大冲击。钢铁工业的进出口贸易很可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钢铁需求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钢铁经贸摩擦加剧——国际钢铁进出口贸易增长乏力的链条作用下,我国钢铁企业尤其是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较大的钢铁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将受到明显影响,企业业务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将受到极大冲击。

2、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对钢铁需求带来的不利影响

“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将继续向前推进,经济发展将全面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将更趋服务化。在这种背景下,“十四五”时期不仅服务业自身在需求和结构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将得以延续,预计到“十四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左右。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服务业化将进一步降低整个社会的钢材消费强度,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钢材消费总量。根据有关数据推测,2025年我国国民经济的钢材消费强度将较目前下降8%—15%。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十四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效益。

3、环保政策趋严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中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环保投入少,能耗和污染排放仍然较大,环境负荷重。“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政策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环境质量目标的要求将更高,环保执法更趋严格,对环保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将更加严格。要使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环境协调性达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期待,钢铁行业及钢铁企业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金及成本在环保工作上,加快推进先进适用以及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工程技术改造,继续组织开展节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破技术瓶颈,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甚至可以说,未来环保能否达标已经成为钢铁企业能否生存的“硬约束”,特别是在环境承载达到极限的产能密集地区,钢铁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

十四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一)加快研发投入力度,增强钢铁工业结构升级的技术支持能力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与工业化发展进入后期阶段的双重推动下,加快结构升级,加快发展中高端产品,已成为钢铁工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之举。完成这个伟大的发展使命,一是要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为结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左右,产业技术供给能力仍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部分核心工艺技术存在明显短板,尚未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还需继续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为“高、精、尖、深、专”钢材产品的研制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二是要对标国际钢铁强国,努力提升产品质量。钢铁企业尤其是骨干钢铁企业,要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尤其是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与此同时,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也要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分级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标准质量,培育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环境,为钢铁工业结构升级保驾护航。

(二)加快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钢铁

推动钢铁工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钢铁,既是钢铁工业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也是钢铁工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只有49.8%,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只有19.8%,实现产业链集成的企业只有5.4%,离全产业链、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目标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紧抓“智能+”机遇,深入实施钢铁智能制造,推动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等5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计划排程、生产制造、质量监控、设备运维、能源管控、采购营销、物流配送、客户营销、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环保、企业经营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钢铁工业发展赋能。尤其要补齐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钢铁定制化智能制造、智能化硬件等方面的短板,加快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低碳钢铁制造体系,以网络化为基础的产业链集成体系,以数字化为手段的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加快绿色化转型,发展低碳钢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十四五”时期钢铁工业要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亟须加快绿色化转型,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的低碳化。发展低碳钢铁,从企业的角度看,需要钢铁企业把绿色作为“引领”动力,瞄准国际先进排放指标,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大企业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加快研发先进低碳技术,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实现全流程、全工序超低排放。尤其要加快研发并推广应用源头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低温SCR技术、低温烟气循环流化床一体化脱除技术等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技术,负能炼钢新技术,高效绿色电炉冶炼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储存技术等先进低碳技术,加快钢铁企业低碳化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

从政府的角度看,要继续健全完善钢铁产业政策特别是环境规制政策,包括落实税收、信贷融资、差别化电价以及环保管理等支持政策,降低钢铁企业设施改造投入的成本,引导钢铁企业提高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政策引导钢铁企业全面完成烧结脱硫、干熄焦、高炉余压回收等改造,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尤其要消除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不作为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防止钢铁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故意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强对钢铁企业生产全流程的环境管控和督查,最大限度地消除钢铁生产中的无组织排放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的能效,为钢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四)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化钢铁制造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的背景下,钢铁工业发展服务性制造可将“生产”延伸到“生产+服务”,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使产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从低附加值转变为高附加值。发展服务化钢铁制造,需要立足、延伸、超越钢铁工业,延伸、拓展、重构钢铁产业链,实现钢铁制造与服务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平稳转型,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价值。发展服务化钢铁制造,一要从资源条件出发,根据企业现有资源延伸发展服务,为原来制造的产品增加更多的服务含量,使整体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如发展钢材剪切、配送服务等。二要从能力条件出发,根据钢铁企业固有能力提供服务,即对钢铁产业链进行拓展,在生产产品的基础上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如定制化生产、定期维护、状态监控等。三要从信息条件出发,对生产链进行重构,将围绕产品的生产链转变为围绕客户的服务链,将产业链拆分重构为研发链、生产链、产品链和管理链,为客户提供风险管控、咨询服务、区块链技术等以智能物理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服务。

 

周维富.我国钢铁工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20(21):47-5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