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调研·安徽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任务与对策

2022年06月27日来源:“经济学派”2022-6-17    作者:周维富

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笔者近期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赴安徽省合肥市、铜陵市、马鞍山市、淮南市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安徽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尚需解决。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安徽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总结其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意义重大。

安徽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凸显、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常态化,安徽省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为了破解困局,安徽省采取深化“两化融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链补链、创新驱动产业技术升级、推广绿色低碳化技术等系列举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过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捷径。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有利时机,从产业集群、重点行业和企业三个维度,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汽车、钢铁、家电、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发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助推器”作用。

在产业集群层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产品设计、质量检测、行业数据库共享等服务;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在重点行业层面,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推广,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总结推广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成功经验,推进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两化”融合,建设一批“两化”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在企业层面,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加快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普及,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传统产业补链强链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重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后发地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安徽省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围绕突破有色、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与“瓶颈”,着力引进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行业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承接转移与结构升级的有机统一。通过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安徽省探索形成了“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发展新路径。

铜陵市近年来利用现有产业和技术、人才基础,不断发展和引进铜深加工龙头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延伸发展铜杆线、PCB(印制电路板)、铜板带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完善发展铜拆解等铜产业配套产业,补链强链推进铜产业做大做强。2020年,铜陵市铜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6.3%。[1]

淮南市则围绕着煤炭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转型升级构想,重点引进中石化煤化一体化合作项目、皖能集团与上海华谊(集团)合作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等现代煤化工深加工项目与技术,延伸煤炭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为现代煤化工。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使传统煤炭产业的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发展重新焕发活力。2021年,淮南市非煤行业增长7.0%,其中通用设备增长31.2%,化工增长25.7%,已基本摆脱对传统煤电产业依赖[2]。

(三)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步伐

创新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家用电器、汽车制造以及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有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推动传统家电产业升级,安徽省近年来加快产学研用结合开发芯片、显示屏、电机等核心部件,同时向上游和下游拓展,构建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检测一体的全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强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家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升级,安徽省也因此实现了从家电大省到家电强省的跨越。

为了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动力电池、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整车汽车企业技术中心,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科技服务等一体的较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使安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均跃居全国领先地位。

(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改造升级

绿色低碳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为了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安徽省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运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对电机、配电变压器、窑炉系统、内燃机系统等高耗能通用设备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工业锅炉清洁高效燃烧、水泥低氮燃烧和分级燃烧、玻璃窑炉富氧燃烧、陶瓷集中清洁煤制气、氮肥废水超低排放、农药染料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绿色合成、食品药品高效菌种应用和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化技术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近年来,海螺集团攻克了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核心技术,实现了余热发电系统与水泥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取得较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安徽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一)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转型升级技术基础薄弱

安徽传统产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企业研发投入能力有限,研发力量薄弱,行业共性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导致许多传统产业转型缺乏技术支撑能力。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产业的智能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关键零部件升级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控制系统组件、传感系统组件、精密步进(微)电机(马达)、热泵系统组件、高精小型泵阀组件、精密模具制造与成型、物联网通讯模块等智能家电(居)关键核心部件缺乏,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等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困难重重。“安徽制造”跃升至“安徽智造”“安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

(二)传统产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步伐缓慢

由于智能化改造成本高、投入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进行大规模“机器换人”风险较大。据调查显示,安徽省家电、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步伐偏慢,企业智能化升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缺乏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而智能化升级所需资金量大,导致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热情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放缓或抑制了其智能化转型升级之路。

(三)产业低端化,自主品牌少

安徽省传统产业一般集中于产业链的加工环节,附加值低,缺少核心技术支撑,产业竞争力不强。安徽省“四大件”(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产量占全国的1/5,营业收入占比不足1/6,利润占比约1/10[3]。更为甚者,安徽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如何突破“低端锁定”趋向,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是安徽省传统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的最大“软肋”。留人困难、结构不适、成本高企的现象困扰着安徽省传统制造企业,其中“领军型”专业技术人才与“工匠型”产业技能人才尤为缺乏。近年来实体投资回报率显著下滑,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节节升高,对传统产业在信贷市场上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传统制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突出,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严重阻碍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程。

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

强化创新驱动,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痛点,实施传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知识和技术供给体系整体效能,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支撑能力。

一要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充分利用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一流学科优势,瞄准和聚焦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实施“基础研究安徽行动计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争取获得更多“从0到1”重大原创性成果。二要强化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发挥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在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围绕重点集群建设区域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市场导向、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基地。三要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加快推动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标准、品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与产品等升级,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打造品牌,实现品牌升级。推进安徽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整合国内外优质品牌资源,加快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鼓励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向国内一流品牌迈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区域高知名度品牌。尤其应该在一些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集群,引导和扶持其大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由贴牌生产(OEM)向自主品牌生产(OBM)、“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乃至国际性品牌升级。

(三)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技术突破和和产业变革,不断催生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此背景下,推动安徽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步伐。要运用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流程、全产业链的“上云用数赋智”改造提升,推动实现研发设计、工艺流程、制造加工、交通物流、售后服务全面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更多更好的智能产品、智能车间、智能制造工厂、智能企业和智慧园区。

(四)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约束

资金短缺是安徽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具体包括:健全直接融资体制机制,支持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构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金平台,构建多元化的产品和市场服务体系,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新机制、新工具,创新开发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创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完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金融对接机制;深化政策性担保体系改革,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企业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五)引进人才和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双管齐下”,打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束缚

从高端人才引进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传统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加强科研人才和技术工人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安徽各地应围绕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和需求发布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大传统优势产业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及创新型骨干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平台化、机制化、长效化,着力破解传统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区域产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大量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另一方面,要根据劳动者不同就业阶段特点,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创新培训,着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鼓励企业职工带薪培训,确保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资金落实到位,并向一线技术工人倾斜。

 

注释

[1]数据来源:《铜陵市统计年鉴(2021)》。

[2]数据来源:《2021年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数据来源:《安徽省“十四五”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规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