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台化转型是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针对转型发展面临国家政策措施滞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缺乏科学规划和良性运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受资本逐利影响等现实问题,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新要求,应从政策扶持、创新平台治理理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分阶段科学系统实施等多个方面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9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KY-2019-JK011)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这将人力资源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也赋予人力资源服务业新的发展内涵。其中,重要的战略引领是推动互联网现代IT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人力资本服务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链不断创新、日益完整,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其加速融合,“互联网+猎头”“互联网+招聘”“互联网+薪酬外包”等交叉创新标签屡见不鲜,人力资源服务业取得跨越式发展[1]。人社部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7万家,增长18.37%;行业从业人员64.14万人,增长9.89%;全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77万亿元,增长22.69%;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网站1.33万个,增长10.61%。
随着我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人力资源服务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如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平台化转型发展。
近年来,平台经济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平台经济及其衍生物代表着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未来大部分产业创新、战略转型以及功能拓展都将基于平台模式实现[2]。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平台经济相融合,必将影响人力资源服务业现有格局,赋能人力资源服务效能提升和服务方式创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是指政府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通过政策引领、环境营造、资金支持等一揽子举措,鼓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服务企业等各类服务载体,通过对平台经济理念、平台化管理模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实施平台化建设运营,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业务运作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供需对接、深化互补协作,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业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效率效益获得显著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打造基于平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全球看,人力资源服务正在向平台化方向发展[3],特别是国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经开始实现平台化发展模式,通过集聚资源优势、强化客户关系、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竞争优势[4]。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也正积极寻求变革,力求融合平台经济优势加速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职能,多措并举致力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发展布局,积极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实现融合创新、集聚发展以及效能提升;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依托平台开发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形成背景、发展模式和现实水平以及增长潜力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不同,向平台化转型发展尚显滞后,仍处于探索初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管理模式粗放,平台化转型基础薄弱。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低端企业较多,平台化转型的带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三是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体制不顺畅,政府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不够[5]。四是政府现代化平台治理理念滞后、治理经验缺乏、治理能力不足。
面对未来经济发展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新需要,如何清晰地认知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壁垒,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作用,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平台化转型给予科学扶持和正确引导,成为政府部门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中所要肩负的重要任务。
二、政策基础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不仅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而且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国家政策体系
2007年3月19日,《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人才服务业”首次写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随后,在国家高度重视下,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导向趋势鲜明,推动力度不断加大,目标任务逐步清晰。
1.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为政策目标的新开端。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全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列为鼓励类产业目录,开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历程。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人力资源服务列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发展规划。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新兴服务业,提出要“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差异化发展,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同时,提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加速产业发展。
2.加速人力资源服务业跨越式规范化新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年,《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首次就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人社部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进一步结合”“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等等。2017年,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提出要通过“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诚信主题创建行动”等,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业态创新,加快开放合作。2018年颁布实施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从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对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进行了规范。
3.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发展新使命。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对现有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指导意见,明确将“人力资源服务与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和平台建设”列为鼓励发展的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被赋予平台化转型发展新使命。
从起初确立地位、不断明确人力资源服务业重要性,到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内生动力、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再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发展,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在2014年以来的政策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依托互联网技术赋能、平台建设等实现融合创新、集聚发展,成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保持一致,有着切实的政策依据。
(二)地方扶持政策
近几年,多地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普遍认同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部分地区强调当前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鼓励和扶持当地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及创新平台化建设发展。
地方出台的政策包含以下方面内容:通过推介宣传、购买服务、创优评选等多种方式引领及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信息化、平台化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建设,鼓励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经营性平台开展有益合作。明确专项资金设立政府基金扶持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及创新发展。给予相关重点领域发展的技术先进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征等。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宁波等地已明确提出要打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政府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通道。如何在保障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基于政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作,实现多元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能力汇聚,已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三、面临的问题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尚处于平台化转型发展探索初期,在政府鼓励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若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措施滞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1.相关政策措施滞后,地方缺乏决策依据。传统的政策措施脱胎于大量试点实践检验,难以对新生成的实践活动产生及时的规制和约束。同时,政策、制度规范的制定发布需要一定的时间,历经特定的流程,滞后于市场创新的需要[6]。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属于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突破,这导致难以在事前就确定其中需要把握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虽然国家认可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这一趋势,但一些地方对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的特质和发展认知仍有限,难以及时作出科学准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导向。一些地方因为缺乏具体政策依据,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中普遍持谨慎态度,由此出现了引导帮扶着力点不够准确、资金投入不足、举措创新不够等问题。这影响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的实现,更制约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2.以信息资源为代表的公共物品基础供给不足。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发展若想实现根本突破,必须以政府共享公共物品为重要前提,但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者难以有效供给。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例,根据国家有关精神要求,政府部门有义务及时开放数据、有序推进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但是,从地方政府部门相关数据建设和应用实际情况看,一是不同部门间始终无法破除部门壁垒实现协同联动,导致部门间数据共享的一致性和及时性难以得到保障;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在数据管理及治理方面能力不足、技术欠缺、基础薄弱;三是有关数据开放、信息资源共享法律边界含混不清,数据可用性和安全性难以有效界定和得以保障。因此,各地普遍进展缓慢,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转型发展未能给予有效支撑。
(二)部分产业园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杭州、重庆、深圳等地部分发展态势良好的园区已展现出了平台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广泛运用平台理念和管理模式优化园区建设、打造园区良性运作环境,以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发展还存在缺乏正确引导及科学规划、内部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模式简单粗放等现实矛盾,影响产业园核心功能实现,也制约了未来产业园平台化的推进。
1.园区缺乏战略布局和科学规划,政府职能未能有效发挥。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功能布局、服务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缺乏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以致于建成后作用不够突出、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公共服务资源严重闲置浪费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战略眼光,未能切实考虑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也不具备园区建设发展所需要的战略眼光和专业技术能力,盲目“照搬照抄”、扎堆跟风建设园区;二是大部分产业园由政府主导运营管理,过分突出政府权能无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园区常态化良性发展以及未来平台化建设转型。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首先,应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园区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职能边界,事中、事后监管应成为政府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产业园平台化发展中的核心职能。其次,产业园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在突出鲜明地方特色的同时,注重战略布局和科学规划。
2.不正当竞争严重影响园区自身健康发展和平台化转型升级。在一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发展中,同一园区内处于相同生态位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多有存在,严重者导致整个园区人力资源服务质量下降,损害园区的品牌和声誉。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或者部分城市新建园区中。对此,如果采用强制手段干预,就会违背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如果放任不管,完全由市场机制主导园区运行,那么,在当前园区健康运作机制普遍不成熟,监管机制、退出机制等建设相对滞后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园区企业定会将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相互之间将会缺乏普遍信任,会加剧园区内部的不当甚至恶性竞争,阻碍园区健康发展以及平台化顺利转型。对此,应双管齐下,一方面,政府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好引领园区平台健康发展的正确导向以及科学有效的监管作用;另一方面,平台运营方应清晰认知园区建设发展所必须的载体性、协同性及融合性等关键要素,引导园区未来平台化、生态化发展,在尊重园区企业独立性、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制定园区平台公平公正统一的运行规则,努力促使园区内所有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协作。
(三)资本逐利制约企业平台可持续发展,平台自治能力有限
1.资本逐利制约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发展。国家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以“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模式开拓创新,助推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对于人力资源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此,各类社会资本纷纷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正向推动。但是,受到资本短期逐利和投机性的影响,很多平台往往在建设发展的良性生态模式尚未清晰、核心竞争力未获根本性提升之际,就开始扎堆同质化产品研发、盲目扩大业务规模、急于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导致平台建设发展难以为继,企业走向衰亡,也极大消耗社会资源,甚至可能引发大量社会不良影响。
2.自治管理能力有限增加平台成本投入,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虽然平台能够为参与方提供各种现实便利并获得收益,但尚难以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担保,新进入者无论是对于平台运营方还是其他参与方而言,都缺乏信任。这就导致平台企业吸引用户流量、拓展市场需要更高的成本。这也是诸多互联网平台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初期发展阶段就因为急需快速获得大量资本支持而容易被资本绑架的重要因素。平台内部能否建立起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完备有效的信用体系,直接影响平台市场拓展的投入以及竞争力形成。单纯依靠在市场行为主导下的平台自身力量,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互联网平台型人力资源服务企,显然难以做到。
此外,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过程中,平台运作方期望并鼓励企业用户向平台导入资源、需求等,从而驱动平台实现运转。但是,由于部分企业用户准入门槛不高、约束力度不足,或者不具备相应许可或职业认证,而平台运作方很难为其提供保障义务并给予服务质量买单,也缺乏手段实现有效监管,一旦出现信息失真,就会给平台运作方以及其他平台参与者带来巨大损害。
四、相关主体作用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3个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主体,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的重要推动者。成功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需要三大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一)政府部门
科学划分政府管理和市场运作的边界、正确把握政府的角色定位,始终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对政府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政府一系列的扶持引导、管理规制才会产生正向积极的作用。政府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扮演多重角色。首先,应保证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稳定并健康运行;其次,建设合理、有序、健康运行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三,制定助推平台转型发展战略规划,确保有关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机制建设得以落实;第四,引导资源有序流动和科学共享,并供给平台发展必要的公共产品。
这可以理解为,政府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中的战略规划者、方向引领者,也是平台转型发展环境的培育者、发展过程的监护者,以及平台化转型发展所需公共产品的供给者,等等。政府在平台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无论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都必须“市场先行”“因势而导”。只有当地人力资源服务业总体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各类相关主体有较为强烈的平台化建设发展需求,平台化转型发展客观条件相对成熟,政府才能够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一些地方盲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产业园平台,实施粗放式招商引资,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带来后续一系列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作用认识不足,对于自身在产业园建设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清,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政府在引导、扶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的同时,发挥科学有效的监管作用同样重要。在“放管服”改革中,政府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以及积极创新监管体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应在尊重平台自治合理运行的同时,创新监管模式,遵循平台化发展的特质,实施科学合理的监管,以保障平台化转型进程高效推进。
(二)行业协会
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在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协调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能够更好地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
首先,行业协会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产生积极社会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无论业务领域或者规模大小,都要靠自身服务的质量和口碑赢得市场,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迫切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给予积极宣传,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其转型的方向和转型后的成果。
其次,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可借助行业协会力量更好实现协同协作和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是一种借助资源共享实现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的新型经济模式。依托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和整合能力,有助于减少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转型发展中对于资源共享的投入,实现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加速平台化转型的实现。
最后,行业协会有利于行业自律的实现。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大量不规范的行为,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公平竞争、打造和谐市场,以此更好、更快地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化转型。
(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的主要参与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人事委托办理服务、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仍是产业的主体,需要通过根本性转变才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发展,实现业务主体向猎头、外包、灵活用工、咨询等高端业态转变。随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工越来越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骨干企业不断加快平台化建设进程、扩大平台服务规模、提升平台服务效应,中小型企业垂直深耕、在专项领域里突出特色等,会有效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始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经营、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等方式优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可在多个领域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合作。这一方面可激发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体活力,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服务效能,依托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扩大政策宣传效应、丰富劳动市场供求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切实支撑;另一方面,可引导和带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提升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对策措施
在我国尚处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的探索初期,不仅应克服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实壁垒,更为重要的是,应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在更高层面更为全局化地给予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
(一)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出台政策推动平台化转型发展
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对于平台经济、“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特征规律、趋势的研究,为出台有关强适用性、高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应加强彼此之间联动协作,建立健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平台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制度措施。
政府部门应牢牢树立“放管结合”的理念,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建设发展中延伸出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深入了解、系统分析,尽快从宏观调控、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必要的行动计划和指导方针。
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容易被资本“绑架”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投融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进入,促进金融机构与人力资源服务业项目的对接,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劲动力。
(二)创新平台治理理念,打造平台治理体系
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发展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必将对传统思维理念、占位布局、模式机制等带来变革,特别是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需要重新界定职能边界、划分利益格局以及调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此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放管服”改革,引入平台治理理念,开展基于生态化和平台化多边协同治理,激发所有平台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探索建立全新的治理体系。
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治理的重点,是通过建立治理机制实现平台参与者的自治和共建,打造开放的平台治理体系,将政府、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他相关各类机构纳入其中,并使其充分参与到治理过程,建立起平台治理生态系统,有效保障平台化转型进程顺利推进。
在平台治理中,政府部门可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为相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联盟营造环境、创造机会,通过联盟治理模式提升各机构的主体意识,强化机构之间的专业化合作分工。二是重视协同机制的建立。协同机制的关键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发展的主旨目标和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或者相似。应制定具体的协同方案,确保协同目标实现。三是强化监管,切实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机制建设。四是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五是重点培植在平台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和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以发挥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平台化转型发展。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以构建平台为载体,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一是有针对性地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建设发展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制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发展的宏观政策和指导方针,根据产业园平台、企业平台的不同特征、趋势以及需要克服的瓶颈障碍,给出引导并促进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是通过讲座、调研、研讨、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的认知度,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产学研之间广泛深度合作,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生态。
三是分析中小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共性及差异化需求,依托政府平台、产业园平台或者龙头企业平台,帮助它们参与平台发展、享受平台红利。
四是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和共性技术支撑。
五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社会价值取向,激励引导各类人才从事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工作。
(四)推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多种方式方案
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离不开先进信息技术有效支撑和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多个国家政策文件提到,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及有关数据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基础工作。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投入专项资金鼓励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相关平台建设工作。
人力资源服务业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主要内容是,政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三者之间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有机整合。实施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在于以业务驱动、以机制保障。当前,应着重探索3类平台之间基于业务关联数据流动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业务协同互联、数据深度整合的可行性。
应针对3类平台各自的特点,发现各自的特色优势资源,对生成资源的主体业务以及资源自身的性质、内容、结构进行深度分析。对于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以及企业微观经营活动进行分析,重点是公共人力资源、产业园、企业平台服务相关业务之间的耦合点和关联性。推进和保障3类平台之间数据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聚焦交换机制、联动机制、激励机制。探索综合应用政策引导、专项投入、奖励激励、财税杠杆等多种方式实现3类平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各地应尽快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夯实数据整合、共享、分析的制度技术保障基础,加快研究制定并实施有关政务基础性数据公开共享方案。
(五)分阶段发力,系统推进平台化转型发展
从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建设的开始,到平台化转型发展形成规模、趋于成熟,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关注重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干预措施。
在建设初期,应对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详细分析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供需资源分布和流动实际等情况,科学论证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平台化转型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有利于平台化转型发展的软硬件环境,鼓励行业协会加快自身能力建设,探索多种方式承接政府职能。培育能够引领平台化转型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或者引入知名企业。这一阶段,政府应扮演“主导多面手”的角色,从规划、组织、协调、实施等各方面推进工作。政策主要着力点是明确平台化转型发展导向。
在发展期,一般而言,已形成清晰明确的平台化转型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各类相关主体达成统一认知,平台转型发展主要的制度框架和行为准则基本构建。从实体建设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基于平台的各项服务业务体量逐步攀升。在此阶段,政府虽然在很多方面仍承担主要工作,但应通过规划、协调和评估更多激发市场活力,保障市场机制在平台化转型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应着力于本地“结网”工作以及提升平台内生动力,强化平台各参与主体之间广泛对接和深度合作,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的打造,推动高端价值链发展,进一步明确平台发展方向、突出主题特色,逐步凸显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的作用。此阶段政策着力点为建立平台转型发展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有效配置。
在成熟期,政府应逐步退出,仅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和宏观环境的营造者、监管者,进一步优化竞争环境、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品牌打造,扩大平台区域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利益方参与平台运行,为平台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永坡.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评估及其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6(9):57-63.
[2]蔡柏良.平台经济视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5-8.
[3]来有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2(3):26-30.
[4]孙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劳动,2019(3):18-29.
[5]于飞,吴红蕾.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7):93-101.
[6]李凌.平台经济发展与政府管制模式变革[J].经济学家,2015(7):27-34.
[7]施炳展.互联网与国际贸易——基于双边双向网址链接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6,51(5):172-187.
[8]田永坡.“互联网+”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状况:基于调查数据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8):148-155.
[9]骆丹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
[10]鲁兴启.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11]汪旭晖,张其林.平台型网络市场“平台—政府”双元管理范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3):135-147.
郭庆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郭庆,王涛.共促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化转型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1(01):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