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有大视野大格局

2022年01月27日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01期    作者:陈晓东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项目(2022-2026);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阶段中国竞争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项目(SKGJCX2021-03)。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的中心;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先后出现了像西安、洛阳千年古都等一大批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国际大都市和城市群,而且在教育科技领域也取得辉煌的成就,诞生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和浩如烟渺并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典籍。经过数千年实践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即“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中得以明确和总结。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建城运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大规模损毁和建设,而明朝初期所形成的将全国的城市纳入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中,并且将之与国家的军镇边防等事务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的城市分布理念也一直影响至今。当前,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加快实现区域协调,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充分体现城市群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与分布是对既有土地的合理分割和实用化与空间化布置的产物,不仅表现出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特色,更体现儒家所追求的从小康到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古代传统的城市群布局上,在具有重要政治、经济与战略地位的锁钥城市之间,还存在一个350华里的距离相关性,而且一直延伸到几乎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之间。这不仅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人居环境分布系统,更是一个理性而睿智的城市与城市群分布理念。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城市按照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依山傍水而筑,城市群之间相互拱卫,这种独特区位特点使得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依赖十分突出。当前,推动黄河流域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要根据城市群内外部及其各个城市的定位,“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对此,需按照空间均衡原则,建立健全城市群及其之间包括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黄河水资源管控体系。在把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综合预防、协同管控、区域统筹。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流域与区域的统筹治理相结合,坚持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节水农业、节水产业,减少耗水工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加快推动用水方式的节约集约化,充分体现城市发展、城市群内外部协同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二、要充分考虑城市群与产业链配套相关联

要从中央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对不同城市群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定位分析,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各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尤其是要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及其配套。要加强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产业、市场和要素的整合,整合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要积极探索各方互利共赢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模式,要放松行政规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要让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依靠市场形成集中连片发展的局面。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要素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资源互联互通,促进城市之间联动互补发展。要巩固城市传统产业优势,积极稳定就业和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强化优势产业,要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突破瓶颈制约。大力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创新产业形式、延伸产业链条,整合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鼓励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灵活应变和协同能力;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和增长极,积极推动城市群内部及其之间形成点、线、面、网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分布的、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

三、要充分推动城市群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

城市群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联,“一带一路”倡议使得深处内陆的城市群如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一下子走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并在国家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具备了独特地位。黄河流域城市群尤其是郑洛西城市群城市带不仅相互之间要体现出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跨区域统筹协作,更要在主动对接大开放、大发展的国家战略上更好发挥作用。从整个流域来看,黄河流域东中西部的城市群,承东接西,承南起北,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中的区位十分独特与重要,尤其是目前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保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的战略实施中更加突出。要更好地发挥黄河流域城市群与周边流域的城市群协作发展,使得流域内的城市群与跨流域的城市群真正做到合作竞争,互利共赢,在国家和流域层面上带动东中西部、促进南北地区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尤其要加快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的物流通道的关键节点作用,在巩固拓展与沿线国家经贸互利合作方面积极作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扎实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共同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发挥跨境电商、网上展览、远程招商、云视频等新的经贸方式作用,加快合作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深入开展文化、教育、科学、旅游、考古等领域的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积极落实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建设,遵循市场原则,对接国际规则标准,促进软联通与硬联通的结合,积极落实建设绿色的、数字的“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加快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积极推动形成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的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流域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如饮水、教育、医疗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如公路、电网、水利等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动落实新增资金、项目、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的乡村振兴战略。

四、洛阳在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中要顺势而上

郑洛西城市群包括再向西一点的宝鸡、兰州等中西部城市,当年承接了三线建设的很多项目,为实现当年国家的经济社会及安全平衡的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郑洛西等黄河城市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何顺势而为,实现顺势而上。

1、积极发挥关键节点作用,有效跨越“循环累积因果论”陷阱。尤其是像洛阳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产业特色和独特区位的城市,如何在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发挥关键节点的纽带作用,为整个黄河流域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探路;着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强劲发展奠定软硬两方面基础,找准在“一带一路”物流通道中的定位并主动发挥作用,而不是被边缘化、被虹吸,避免出现灯下黑。

2、充分弘扬历史文化优势,加快吸引、储备未来腾飞的人才。充分响应国家的重大政策调整,积极落实房住不炒,深入学习与借鉴重庆等城市发展经验,围绕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历史、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吸引、储备人才来洛阳安家落户,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具有洛阳特色的安居、托幼、托老、医疗及争取个税政策等竞争力强的营商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条件,为洛阳再现繁华盛景打造最核心的竞争力。

3、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作为老工业基地,当年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转型发展,洛阳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难处。方向是明确的,问题是怎么转、抓手是什么?历史包袱怎么转化为发展机遇?一刀切,肯定不行,虽然行政效率高,但是震动、阵痛比较都大,加上现在的考核、追责机制,大家比较小心谨慎;但不干又不行。因此,小步快走,稳中求进可能更现实一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地方吃饭问题,财政税收要有基本保证,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与升级要稳步推进;另一方面,积极布局未来数字化产业,加快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解决数字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和断点,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最终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探索碳中和、碳达标和碳交易的体制机制与实现路径,在推动中西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积极有为,奋勇争先,把洛阳的产业与创新做实做强,做出洛阳特色。

 

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19次研讨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的专题发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