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以产业链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21日来源:《城市与环境研究》2023年01期    作者:曲永义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二十大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确立的新方略、新坐标、新定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通过构建恰当的产业链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产业链相关主体协同形成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相机抉择融合融通、规则规制、技术突破、资源共享等政策策略,加快产业链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以产业链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黄河流域西起青海,东至山东,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涵盖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和1个自治区,面积约为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7.4%人口规模约为4.2亿,占全国的29.8%;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5%。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产业结构高碳重碳,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有效组织黄河流域产业链相关主体通过协作协同,加快其产业发展方式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实现其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其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

第一增强产业转型创新动力,实现黄河全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黄河流域产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偏资源密集型特征,传统产业大而不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上中游流域以能源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产业为主,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产品附加值低下游地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高碳排放问题也较为凸显。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摒弃无视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增长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产业发展,统筹推动黄河流域产业链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相关产业降碳、减污、扩绿。一是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产业链内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促进产业链内人才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黄河流域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三是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化工厂,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第二,积极试点示范,打造黄河流域完整再生资源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成为缓解资源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能源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分布不均匀,上中游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下游石油资源丰富流域内水资源总体匮乏,且分布不均衡,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这对加强资源循环再利用、建立再生资源产业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因此,应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建立流域内完整再生资源产业链试点,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并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分步骤分阶段向整个黄河流域推广。利用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着力培育一批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规模适度、管理先进的加工利用系统,打造高效率全覆盖的再生资源逆向物流系统,从而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创建快速通道。选择重点领域示范推进产业绿色协同联动,如建立废水循环联盟、煤炭联盟等,促进企业行业间资源共享、废弃物废水再资源化。

第三,将绿色低碳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再利用等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选择流域内汽车、机械、电子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绿色低碳供应链协同试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将生产者责任延伸至生态环保领域,倡导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管理,使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企业协同创新、协同绿色低碳,减少碳排放与资源浪费,是产业链绿色治理的重要形式。目前国内外已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如戴姆勒、大众和其他领先企业明确将承诺脱碳作为供应商选择标准。因此,应积极发挥黄河流域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倒逼供应链节点企业深度脱碳。同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碳排放监测核算能力,探索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细化管理。

二、推动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提升黄河流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着古老而伟大的华夏文明。但在当代市场经济中,黄河流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离长江流域相差甚远,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产业链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较少,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较弱,总体处于全球价值中低端水平。截至2022年9月,黄河流域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5家,仅占全国的21%,比长江经济带少2688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黄河流域传统农耕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使得社会人口流动率低,对外交流少,进而造就了相对保守、不愿冒险的社会风尚。二是受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延续等影响,交通的封闭性限制了黄河流域地区间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信息流通。从二战后全球产业链治理经验来看,市场化治理模式效果得以充分显现的基本前提是高度自由的分工,企业凭借自身在市场中的要素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品牌等方面比较优势,在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但黄河流域各地区间经济联系度不高,商品要素资源流动不畅,交易成本较高,使得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链治理模式局限性比较明显。三是黄河流域各地区分工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高效协同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如此看来,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产业链治理模式难以有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此时需要建立政府间产业链协同机制,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才能推动区域产业政策、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治理的优化

为促进流域内要素资源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需要创新创造区域间合作方式。通过交流培训、旅游资源共享等措施,推动黄河流域人员往来,不断厚植产业链协同治理的文化基础。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深化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对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变革、区域政策、经济演化和空间治理进行研究讨论,人地关系、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围绕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加强区域间协同攻关,创新收益共享机制,为建立现代产业链提供技术创新基础。

为破解流域内区城间分工协作不足、产业同质化难题,应把“同”做成优势,把“异”做成特色。一方面,通过政府间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协同技术创新,尽可能减少相互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地理空间上近邻,且均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能源开采和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可建立能源产业群联盟,强化同业交流合作,做大做强能源开采和化工优势行业。另一方面,沿河各省区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分工协作,做优做强特色产业链。推动东部高科技企业与中西部老三线企业、军工企业融合发展,以飞地经济的方式分别破解东部地区土地和能源资源等约束、中西部地区人才和资金等困境,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最大化整合各地区的优势资源要素,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的合理分工。

三、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链长作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当前,黄河流域各省份纷纷提出了促进本地产业链发展的“链长制”,除山东省由地方龙头骨干企业担任产业链链长以外,其他均实行的是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或群长。本质上,这种产业链链长制是集中地方政府力量推动某一产业发展的“领衔者”,是政府行政权力向市场延伸的结果,其目的是强化政府招商、引商、安商功能,聚焦本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理论上,政府干预的产业链治理模式常常失败,主要原因是政府缺乏足够的信息对产业发展和技术演进做出清晰的判惭,抑或出于部门自身利益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抑或在技术选择、标准制定、产业链协调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国有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链长,是一种既非完全的市场机制、又非完全的政府干预,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相对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表现出独特的有效性。黄河流域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基础较好,积极培育黄河流城龙头国有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链链长,充分发挥链长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产业链有效治理功能,带动全流域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此过程中,链长企业或者通过提供绿色订单等方式来带动上游企业绿色投资积极性,或者通过供应链融资方式来解决其他企业绿色发展的资金约束,以发挥激励功能或者牵引产业链在特定绿色技术路线开展协同研发或产业化,以发挥协调功能或者为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提供绿色共性技术或产业发展基金,以发挥公共物品功能或者以基于相对于政府更加专业的能力、更加充分的信息降低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协同的成本等等,都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

具体地说,产业链链长企业应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联接政府与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科研院所等产业链各主体,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产品和设备突破、用户和渠道开拓,不断推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形成黄河流域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二是成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全局性领域持续加大投人力度,积极承担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重大任务,加快培育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打造形成更多国家科技战略和产业战略有效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

三是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相关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者,整合调动产业链全链的资源要素,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合作发展。特别是针对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效发挥主导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引领带动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新型价值创造体系建设,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9一50页。

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人民日报》2016年8月25日,第1版。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

④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页。

⑤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85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