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中的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

2024年10月30日来源:《全球化》2024年05期    作者:韩永文 袁惊柱

摘要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视角,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去工业化”、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下降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不足并存、国有经济占比高与利润低并存等问题。剖析问题后发现,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不足,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就地产业转化能力偏低,产业市场拓展与辐射能力弱等,是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产业发展问题,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政策层面需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强链延链建链补链为抓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为机遇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关键词:东北全面振兴;产业结构;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

 

东北振兴经历了从2002—2012年“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东北地区经济再次出现发展困境。三省经济增长持续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经济总量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断下降。2012年以来,东北地区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从6.91%下降至2023年的4.7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呈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三产业跌幅明显大于第一产业,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各次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结构表现为“一三二”。如何调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到合理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摆脱东北经济增长持续下滑提供动力与活力,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即从纵向视角来看,东北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在全国一、二、三次增加值中的占比,呈现出第一产业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的结构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新要求。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首先需要认清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面临的产业发展问题,并剖析清楚内在原因,才能找准产业调整升级的具体方向。

一、文献综述

现有的关于东北全面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回顾东北振兴20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东北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三是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东北全面振兴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实践路径。

东北振兴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结构优化问题、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改善民生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经济结构不优、发展路径依赖问题突出、发展质量不高、生产要素集聚受制约、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难解决、高水平开放不足等系列挑战。如蔡之兵2023认为,东北地区产业体系专业化水平下降是限制东北振兴的本质成因,不仅受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企业结构、体制机制、政府能力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全国经济重心、开放格局、市场重心等全局因素的影响。王菡等2024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滞后导致经济结构不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链条不畅且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国企改革进展小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要素流失和开放能级低,是东北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乔榛2024认为,东北振兴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较突出,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高质量发展不足,三是生产要素集聚难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要促进东北全面振兴,需要从深化国企改革与产业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合作、嵌入国内外市场大循环等方面探索完善改革的实践路径。如肖金成2024认为,国企改革与产业发展是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关键,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抓手把东北地区的企业搞活,可以选择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营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支持协助企业拓展市场、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东北地区企业与东南沿海企业建立纽带等路径。陈耀2024认为,高水平开放合作对于东北全面振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推进东北地区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的路径主要包括:高标准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国内重大战略区域的合作对接、推进东北地区内部的市场开放和一体化。刘志彪和仝文涛2024的研究表明,路径上应该对东北产业进行分类施策,推动东北产业链与国内外产业链嵌入链接,特别要重点促进东北制造业形成产业链链主,从而促进东北深度嵌入国内外大循环。

东北地区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找准重点发展方向,探索适合东北基础条件的实践路径。如苏玺鉴和孙久文2024认为,培育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主要的路径有三个:一是通过构建现代科研体系增强新质科研能力,二是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产业,三是通过支持企业现代化升级培育新质企业。张占斌2024指出,必须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具体路径包括:健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开放合作创新生态等。

概言之,现有的关于东北全面振兴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整体层面来分析东北振兴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的路径;二是基于特定的视角层面来分析东北振兴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的路径与政策。还鲜有文献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剖析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特别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是产业升级后,亟需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分析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角度,分析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面临的产业发展问题,并剖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面临的产业发展问题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想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首先要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去工业化”、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下降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不足并存、国有经济占比高与利润低并存等问题。

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指的是产业结构的发展违背要素流动的经济规律,产业结构占比的升高没有伴随效率的提升,使得要素向不具有比较优势、效率更低的产业转移。

东北的产业结构出现“逆库兹涅茨化”趋势,且存在着“去工业化”的现象

2012年到2023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二三一”变为2014年的“三二一”之后,这种结构持续强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处于高于10%的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降低到35%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到50%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处于高于10%的水平,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高且高于50%的水平同时存在,且劳动生产率降低。综合判断,这种产业结构变化的历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合,东北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库兹涅茨化”的现象。

1 20122023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

 

2010年开始至今,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提升不明显,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其中,从2010年到2015年间,东北地区的人均GDP水平明显提高,但工业结构有所弱化,第二产业产值比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均出现下降。尽管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就业比有所提升,但对工业化水平的拉动作用有限。从2015年到2019年,东北工业化水平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人均GDP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比下跌至全国最低水平,尽管城镇化率一直在提高,但第二产业就业比降至新低,仅高于工业化中期的西部地区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就业比上升至新高,仅低于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曾在能源资源采掘加工、食品、木材等资源型产业和通用设备、汽车、专用设备和其他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上具有较强优势。但在近20年的振兴发展中,其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大幅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东北地区钢铁、汽车、机床装备等优势产业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以粗钢、汽车和金属切削机床三种工业产品为例,2004年,东北地区三种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50%、17.99%和20.61%占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力。2022年,东北地区这三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9.60%、11.07%和6.28%产业竞争力大幅下降,特别是机床装备产业,已由传统优势产业变为了经营亏损产业,产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2 20042022年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市场规模偏小,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水平较低。自2010年我国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东北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方面要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且在全国的占比持续下降。即使在具有较好基础的产业领域也面临竞争力下降的挑战,在驱动地区经济增长上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水平较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东北地区在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手持机、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业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竞争力偏弱,产品产量或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极低,2022年的占比分别为0.35%、0.01%、1.60%、2.44%。乙烯等具有较好石化产业基础的新材料产业,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呈现下行趋势,一直低于2004年的水平。

产业结构内部技术密集型偏低,存在国有经济占比过高现象

从各次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品多为粮食等农林初级产品,产业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生产及加工,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多为重工业产品,产业多为中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生产和工业产品生产,制造业总产值中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达93%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仅占7%第三产业的产品多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供应水平较低,且投资不足,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总体看来,东北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偏低,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7.39%下降至2022年的3.21%。从工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较低,且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9.79%下降至2022年的2.92%。

在所有制结构上,东北国有经济在传统竞争性领域比重偏大,功能性、保障性领域国有资本配置相对不足,国有经济利润远高于民营经济,但相对于其他地区利润和效率偏低。2022年,东北地区国有控股企业共有26085家,在企业法人单位总数中占比19.41%。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820家,在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总数中占比6.98%。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461.18亿元,远高于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46.72亿元,但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国有企业的利润和效率均偏低。

3 20042022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中技术密集型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营商环境欠佳

东北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东北的对外开放程度持续下降,目前已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这很不利于东北地区有效参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从境内货源地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和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三个指标在全国的占比来看,东北地区均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三个指标均位于4.3%以下。从2004年至今,三个指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22年,三个指标已分别降至2.26%、2.63%和2.90%。这表明,东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与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外资投资三方面的发展水平较弱。

4 20042022年东北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仍需大力改善,法制建设有待加强。东北地区的改革思想、市场观念相对较弱、政府服务企业能力不强、本地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已经成为阻碍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据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团队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显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总体营商环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别排名第20、22和21名,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尤其在政务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两个子环境方面的排名更为靠后。

三、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集群、市场结构、开放程度等诸多矛盾,是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清楚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找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精准施策。

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

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形成是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结果。以重工业化推动的工业化道路使东北地区直接跨越到生产资本品阶段,虽然在短期内使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腾飞,但却累积了很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矛盾。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指令型资源配置方式,使得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存在体制、观念、人才、投资等多种路径依赖。其中,投资依赖过重导致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效率低和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规律不相适应,使得东北地区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难以及时有效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战略功能使得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长期处于高位。第一产业内部以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结构为主,导致精深加工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生产效率低和结构占比高同时存在。三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化工业为主,而且地区间产业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传统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和发展效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正在下降,“去工业化”趋势比较明显,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不足,还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些问题在历史演变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逐渐积累发酵,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区现存的诸多矛盾。

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不足

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需要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的配套、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结构、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良好的制度五个方面的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5]236号指出,地方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在龙头骨干企业、区域品牌建设、信息化水平、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政策支持方面着力。目前,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先进产业集群缺位,在2021年工信部评选的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东北没有一个入选;在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东北地区仅有2家,分别是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长春市汽车集群。总体上来看,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不足。一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比较滞后,基本上处于模仿型的发展模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较滞后,发展基础差,市场规模小,难以形成集群;二是东北地区生产要素集聚难,特别是人才和资金短缺的矛盾较大,人才外流比较严重,资金处于自给不足和引进缺乏的双重困境;三是产业链短且缺失,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间联系与融合少,传统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支持性的产业配套不足;四是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五是产业政策和营商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不够。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东北地区产业集群难以形成。

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就地产业转化能力偏低

东北振兴发展的关键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布局,尽早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原因是本地科技研发投入和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及融合不足,使得科研成果就地产业转化的比例偏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64%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总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为3.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总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为2.91%。与全国相比,东北地区研发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48%和0.51%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经费占比仅为0.72%和0.53%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专利授权量偏低,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不足。2022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专利授权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的占比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方面,东北地区创新研发投入不足,且研发的重点与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导致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协同程度严重偏低,创新研发的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不利于创新要素在本地集聚,人才、资金、技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失,主导产业的研发强度偏低,国有企业创新策源地功能发展不足,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偏弱。

产业市场拓展与辐射能力弱

受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型资源配置方式影响较深,东北的体制机制转变慢,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这使得东北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仅市场经济发展落后,而且不能有效分享经济全球化的贸易红利和发展红利,从而造成东北地区相对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中南地区,发展落后、开放程度偏低,服务市场需求的供给能力发展不足。东北的产品市场拓展与辐射能力偏弱,产业市场基本不外扩,辐射半径小,品牌和规模发展都相对不足。主要原因: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的经济贸易合作较少,本地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存在一定程度脱节,难以满足新一代产业革命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技术创新升级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共存的问题。东北经济与东北亚发展的结合度也不密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的出口规模占所在省份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比邻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尚待深入开发。从2022年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排名来看,除了辽宁省排在第12名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排在第25和第21名;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进出口总额排名上,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位列第8、26和22名。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本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程度较低,对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偏弱。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排名上,2022年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位列第12、20和24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东北地区仅为2.63%远低于全国3.23%的平均水平。

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建议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亟需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政策目标,着力解决产业结构、集群发展、市场结构和开放程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条件。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着力于以工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东北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统筹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发展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释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为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内生动力。

一是要支持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智改数转。围绕新型工业化,推动各类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用能设备、施工设备等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同时,要着力推进工艺升级和数字赋能,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保持和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辽宁省应该加强工业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重点,推动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吉林省应该以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改造升级为核心,加快推动化工产业精细化、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冶金产业高端化发展;黑龙江省应该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品牌化、能源石化产业精细加工及高附加值化、零部件及原材料高端化为重心,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改造升级。

二是要高度重视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东北应充分利用绿色低碳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全产业链条实施改造,推进电力、石油化工、钢材、有色、汽车、机械装备等工业节能提效,有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保障产业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协调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能源转型。运用新的节能、绿色、低碳技术,对传统工业全产业链进行节能减污降碳改造,淘汰无效、过剩产能,提效低效产能,释放传统工业的比较优势。比如:对焦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工业进行节能清洁低碳改造升级,促进能源生产的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转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的新型能源系统;对化工、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进行节能清洁低碳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化替代和工业工艺节能清洁低碳改造升级,同时围绕全产业链实施循环利用改造;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产业,积极布局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长现有产业的产业链条。

三是要着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东北应抓住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冰雪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细胞治疗、元宇宙、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柔性电子、氢能储能、深海深地开发等未来产业布局。

以强链延链建链补链为抓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做大做强制造业为着力点,聚焦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强链延链、新兴产业建链补链。东北三省应根据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主攻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自主可控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动力系统。

一是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延链、强链。通过兼并重组将粮食、钢铁、能源石化、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成具有全产业链集成成本优势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形成国家级万亿制造业集群。加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链、补链。利用国有资本投资运行公司,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华为5G技术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沙特阿美与北方工业集团、盘锦鑫诚实业集团的合作,建设东北地区炼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引进中国石化、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布局氢能行业及工业降碳改造;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引进国内外大型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在东北建立临床试验中心和生物医药生产基地。

二是推动东北地区一些产业链环节或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链接能力;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延伸和拓展市场空间,以国有企业深度垂直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化“链长制”国有企业的全产业链集成配套能力,加快形成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可以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在东北地区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汽车研发生产、装备制造设备研发生产、能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大集群,加强三省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系。

三是进一步促进各省内部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优化调整以及各省间的协调布局。辽宁省可以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现代城市都市圈的建设,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黑龙江省可以加快推进哈尔滨大庆绥化一体化发展,推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创新协同发展,推动佳木斯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组团发展。吉林省可以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推进长吉、长平一体化发展,加快吉永、四梨、松前、辽泉同城化协同发展。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可以在汽车、石化、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粮食等产业上协调布局,充分发挥各省的比较优势,实现三省在同一产业链中的差别性竞争优势,以更紧密的上下游协调配套关系打造规模更大的产业集群。

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通过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重点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构建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联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东北地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让大中小微科技企业能够协同创新,完善东北地区创新链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要推动资金、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强化国有企业创新策源地的产业转化功能。国有经济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国有企业的创新为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主要技术和动力支持。2022年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东北地区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应积极主动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升产业集中度,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主导产业的创新策源地;推动重点城市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的产业布局链长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创新生态,促进科研成果就地产业转化。

三是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将试点经验推广到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改革科技项目征集、立项、管理和评价机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专业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

用好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机遇,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东北地区以更开放的态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价值链体系中。

一是坚持“腾笼换鸟”将部分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的产业链转移到西部地区或东南亚国家。遵循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腾笼换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释放优质先进产能。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设备或先进产业,助力东北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承接世界先进制造业转移到东北地区。

二是改善营商环境,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积极改善东北地区招商引资的政务服务、经济社会管理环境,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东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的联系,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加快促进东北地区融入国内大循环价值链体系。一方面,在优势产业上,要进一步增强东北地区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集成配套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其他地区的技术、资源等,强化东北地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劣势产业上,要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先进企业、龙头企业到东北地区布局,带动东北地区劣势产业发展,以提高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能力,打造适宜产业本土化发展的供应链生态。

三是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毗邻东北亚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地区国家开放合作的示范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用好东北与苏联在技术、产能方面的合作基础,支持进一步拓展东北装备制造业、能源、粮食与俄罗斯的合作,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新的空间。积极探索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互补性投资模式,加强中日韩俄金融合作,探索开展中韩、中日、中蒙、中俄贸易活动中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增强贸易投资便利。

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韩永文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

 

韩永文,袁惊柱.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中的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J].全球化,2024,(05):100-109+133.DOI:10.16845/j.cnki.ccieeqqh.2024.05.00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