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消费需求变化与工业转型发展

2014年12月31日来源:“第三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笔谈    作者:刘勇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国际经济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居民消费需求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却表现出一些新的增长态势:一是尽管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和收入预期调整等抑制性影响,消费总量仍有相当的刚性增长动力。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二是在城镇化带动更多经济资源和消费活动移向城市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增长仍快于城市,支撑农村消费的基本因素正在发生改变。三是自2006年以来,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连续第七年快于东部地区。四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断显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新型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等有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五是互联网的流通渠道地位迅速提升。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比整个消费品市场增速高出37.9个百分点;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工业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模式的实质是国际市场需求与国内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发展要素之间的一种低端对接,也把中国工业局限了在全球垂直分工体系的底端,在技术和市场等战略性资源上对外形成了较高的依赖。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为中国工业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换轨”机遇,这就是在增长动力上逐步摆脱对投资和国际低端市场的过度依赖,将战略发展的聚焦点从国际市场上的成本竞争转向国内市场上的差异化竞争,进而实现工业整体的转型升级。由此而言,国内消费需求的平稳增长和结构变动对稳定宏观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居民消费需求必将是今后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引擎。

  要有效捕捉消费需求变化,充分获取内需市场释放的增长动力,必须在多个方向上实现企业运营水平的奋力跃升。

  一是加快产品升级步伐。通过重新梳理战略理念、导入新的工艺流程和技术,逐步以更多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来取代传统的落后产品,推动新业态、新产业的分化孕育,变低端市场的“红海”为中高端市场的“蓝海”。例如,近来国内鲜乳收购价格大幅滑坡,固然有进口奶粉冲击市场的原因,但也与国内乳品市场低温奶(巴氏奶)比重过低、乳业企业高度集中在高温奶市场惨烈搏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是全面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一种记忆,它附着于消费者而非产品身上,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营销活动的反应。品牌战略是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实施品牌战略显然不能仅局限于勾画品牌叙事以及规划品牌延伸与品牌合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提高品牌的差异化价值,通过强化管理来提升品牌的资产价值,依靠产品质量、设计水平的提升,技术的不断革新,市场的运作有序,终端的形象建设,良好的服务,最终实现品牌的整合传播。

  三是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内部流程重构以及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来进一步细分市场、创造需求,从而为客户创造新价值。据统计,当今美国企业占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离不开新技术,但它比技术创新更现实。沃尔玛、迪斯尼、好莱坞、星巴克等许多国际著名企业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但都拥有独特的商业模式,进而长期在产业价值链高端称雄。商业模式创新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原有产业边界和运行机理的突破,开发了新市场,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