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锈带”的成因与困境

2016年10月17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0月12日    作者:孙承平

【《中国经济时报》编者按】“锈带”是一种典型的问题区域,世界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老工业区,有些老工业区经历了转型之痛以后走向复兴,而有些老工业区却长期发展停滞,并最终沦为“锈带”,如何促进“锈带”复兴是长期困扰各国政府的一道难题,而“新东北现象”与“锈带”有诸多相似特征。如何突破“锈带”发展魔咒,准确把握“锈带”的症状病因、积极借鉴各国的经验和有效地对症施策是我国当前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务实选择,为此《中国经济时报》选取了一组理论文章对上述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敬请读者关注。

老工业区衰退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历史较长的欧美等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美国的匹兹堡和底特律都一度出现过传统产业大面积衰退、经济增速下滑或“顿挫”、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由昔日的重工业和制造中心地区成为了所谓的“锈带”。“锈带”是一个经济学的特殊名词,指那些曾经历辉煌后陷入低迷的产业区,在美国主要指中西部一带的老工业区,东起俄亥俄州,西至艾荷华州,北至密歇根州,以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为代表所在的地区,在19世纪7080年代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而使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英国的伯明翰和德国的鲁尔同样出现过这种由盛而衰的过程,也是“锈带”研究的典型代表。

“锈带”曾经的辉煌是从资源类产业开始的,以第一、二次产业革命为契机,在资源产地聚集大规模重化工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或城市。随后由于产业技术落后、资源枯竭、无法及时向新兴产业转移等原因,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去原有地位和作用,成为经济衰退区域。“锈带”生锈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有三方面的共性。

第一,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锈带”的形成与产业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英国的伯明翰等地因盛产煤炭而相继建立起了利用煤炭资源的工业体系。在煤炭产业基础上发展起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此后,又在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制造业。伯明翰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转变,造成煤炭产业不景气,并由此造成煤炭以及以煤炭为支撑的重化工业产业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原先的优势产业变成为衰退产业。

第二,区域资源环境恶化严重。“锈带”地区大多产业结构单一、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具有高耗能、原料需求多、运输量大等特点,在发展的高速期,对资源过度开采,资源消耗速度过快,这种结果导致发展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枯竭。此外,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大、废物排放多,发展初期并未将环境问题视为主要问题,环境治理也未能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日积月累,“锈带”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生态恶化程度都远远高于其它地区,不再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失去发展的活力。

第三,技术更新较慢,未能及时适应技术的变化。“锈带”地区最初大多率先发展与使用新兴技术,利用先占的优势地位,凭借规模巨大促成单位成本降低,在区内普遍流行导致学习效应提高,导致区内大多企业采取相同的技术产生协调效应。但是在辉煌过后没有随着新技术革命而变革,没有随着产业技术的推陈出新而对老技术进行淘汰,从而使得整体产业技术体系老化,“锁定”在初始的状态下难以自拔。

在上述种种原因的诱导下,“锈带”地区发展转型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表现为收缩、改造传统行业压力巨大;企业多元化经营局面难以打开;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不充分;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对接不流畅,人力资源外流,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外流严重以及城市基础环境建设薄弱等,特别是“锈带”内的企业多为重化工业,企业规模大、行业集中度高,产业进入壁垒和固定资产拖曳等现象对衰退产业的过剩生产力向其它产业转移形成阻碍。结果,衰退产业分流的大量失业产业工人,难以向其它行业转移,高失业率问题就成为“锈带”难以摆脱的困境。还有些政策性因素导致“锈带”转型困难。例如鲁尔区转型初期,即以调整煤钢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再工业化”阶段,政府对传统企业补贴招致不少媒体批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