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下午,题为“后疫情时代产业环境变化和中韩产业合作”的中韩产业论坛在工业经济研究所召开。工业经济研究所史丹所长、韩国产业研究院首席代表朴载坤研究员、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刘影翔处长等专家学者十余人在工业经济研究所出席会议,韩国产业研究院代表在韩国世宗市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参会。
会议伊始,史丹所长和韩国产业研究院张志祥院长分别致辞,史丹所长提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背景下,本次论坛的举办尤为必要,有助于促进中韩双方合作,共同应对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风险。张志祥院长对我所筹办本次论坛表示由衷感谢,并希望双方学者能借此契机深入探讨。此后,中韩双方学者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分别进行发言,并由对方学者对发言内容评论和提问。
韩国产业研究院金啓焕高级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亚洲价值链重组和中韩合作”,提出2000-2017年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价值链分工网络新的需求中枢,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出口渠道变化,各国出口渠道中亚洲区域内比重增增速减缓。此外,金啓焕研究员认为2010年后,亚洲供应网络呈现重组态势,一方面,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基地部分转移到东南亚,韩、日的生产生产制造环节也部分回流国内。另一方面,中国实现需求中枢化,形成巨大内需市场,为中国市场强化生产销售基地功能和高附加价值化提供了基础。
贺俊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面向‘制造强国’的中国制造业战略调整及中韩合作”,提出“十四五”中国工业发展的主题是“产业链安全”,要保持内需适度高速增长,形成非对称优势,在2035年掌握独特的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具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在于:利用中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不是超大规模需求)重新定义产品和技术。同时,贺俊研究员强调未来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包括:建立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产业管理体系、更加精细化的结构性产业政策、政策重点转向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
邓洲副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疫情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中韩合作展望”,首先对2020年一季度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短期冲击进行了回顾,受疫情冲击最大的2月份工业增速陡然下降,3月份制造业运行状况明显好转,产出规模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然后,邓洲副研究员从供需两端分析了疫情全球蔓延对中国制造业中长期影响机制,认为冲击途径包括劳动时间、供应链、物流体系、消费、投资、出口。最后,邓洲副研究员展望了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提出国际供应链断链风险将带来国产替代机遇。
韩国产业研究院东北亚产业室金东洙室长报告的题目为“数字经济时代中韩竞争和合作”,指出新冠疫情促进了数字化经济发展,全球疫情爆发后非对面文化与居家经济、原有产业的数字化不断涌现。之后,金东洙室长比较了韩国版新政与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认为韩国经济在模式转换过程中面临“克服新冠疫情所致的经济发展严重停滞现象”与“结构大转换”双重课题。中国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并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保持领先优。
会议最后,史丹所长、张志祥院长对会议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史丹所长提议,邀请韩国产业研究院同仁来我所新址共同举办下一届中韩产业论坛,并向韩国产业研究院首席代表朴载坤赠送了我所主办的英文期刊《China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