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抓好“五个坚持”

2023年08月02日来源:《大众日报》2023年8月1日(07版)    作者:李晓华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做到“五个坚持”,即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绿色低碳、空间布局等方面向高水平升级,但是也要注意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所处的发展阶段、拥有的资源禀赋、设定的发展目标等方面相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既包括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也包括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通信、软件、互联网服务、科学研究等服务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一起为整个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其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断提高其发展质量。第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国之源,世界经济强国都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反之,过早地去工业化导致了拉美等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制造业过度的离岸外包也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其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在当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国际环境下,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运转,保障产业链安全,必须要有包括制造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在内的强大的实体经济作支撑。第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涌现出颠覆性的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商业转化和扩散渗透,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但形成新的产业部门,而且使既有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也成为后发国家实现换道超车的机会窗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域包括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和低碳、新材料等,均属于实体经济部门,因此,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必须要有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撑,也要求加快实体经济部门的更快更好发展。第四,资产泡沫的膨胀还会推高实体部门和居民的杠杆率,挤压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加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

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既涉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改进等多个方面,又需要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升等深层次要素的支撑,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地大干快上,一方面国内的支撑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也会由于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背离,造成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不具有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虽然从短期看产业结构有所优化改善,但是会损害经济发展的后劲。例如,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也造成轻重工业失衡而难以持续的局面。相反,改革开放之后采取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总体上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原则,久久为功,使产业结构与我国的资源禀赋同步推进升级。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要素禀赋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各地区齐头并进。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和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好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率先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若干新赛道,并进而带动其他地区产业融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通过先进带后进,加快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在工业经济时代根据经济活动对象和产出的特征,对同类生产活动进行的分类。实际上,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需求的出现,三次产业呈现不断深化融合的趋势。从投入看,三次产业来自本产业之外的投入持续增加。比如,农业大量使用工业部门制造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与服务业部门的互联网服务;制造业使用的通信、软件、互联网服务、物流、金融等各种投入持续增加;服务业也通过大量使用制造业部门提供的生产设备提高了资本密集度和自动化程度。从生产过程看,三次产业的生产方式相互渗透。例如,在农业领域,工厂化农业蓬勃发展;服务业通过数智化升级,实现知识的复用和自动化操作,规模经济性获得显著提高;制造业向“小单快反”甚至个性化定制转变,这是服务业曾经最显著的特征。在产出形态上,三次产业呈现业态的融合。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形成农业旅游,有学者认为未来的农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六次产业”;制造企业从生产和交付产品转变为越来越多地依托产品向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即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许多典型的服务企业也跨界进入制造业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因此,可以看到,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由一系列产业部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而形成的复杂生态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片面地追求哪个产业门类的快速增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高,而是要通过产业有机融合,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韧性,提高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潜能。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支撑和稳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落后产能”,不能简单一退了之。首先,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是一个渐进过程,非一日之功,如果传统产业过快退出而中高端接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因此,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要以稳定传统产业的发展为前提。第二,只有“夕阳产业”而没有“夕阳产品”,传统产业通过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品牌形象、环境友好等方面的提升,也能转变为中高端产业,适应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例如,同为服装行业,法国、意大利的时装业拥有许多高端品牌,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第三,传统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可以转变为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例如,钢铁行业普通的线材产能可以升级为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车用板材、特种钢;磷矿可以通过产业链延伸加工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六氟磷酸锂电解液,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第四,许多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没有电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等基础性行业,下游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产业配套基础,造成生产成本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慢、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第五,一些传统产业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重要防疫物资的医用口罩的生产就离不开石化、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支撑。

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通过由苏联引进的156项重大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带来经济发展紧缺的资金、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发挥劳动力充裕和成本低的优势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实现了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速增长,为我国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积累了资金、技术和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航运技术的进步带来通信成本、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世界产业分工从产业间的水平分工转向产业内、产品内的垂直分工。各个国家按照资源禀赋参与到价值链相应环节的分工,由此形成各国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关系。尽管国际地缘政治变化、世纪疫情冲击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本土化和近岸化,但开放仍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开放合作。首先,对于我国来说,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上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在许多产业链环节存在短板和弱项,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整合全球最优资源、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闭门造车”、建立一套封闭的生产体系,会造成先进技术和产品供给不足等,从而影响产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只有通过开放合作形成世界各国的合力,才能加快技术迭代升级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第三,随着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已经具备了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扩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能够为我国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当然也要注意到,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会存在较大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成为我国开放合作的基本遵循,即一方面要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短板和薄弱环节,扩大内需,提升产业国内大循环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更高水平利用外资,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以及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竞争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