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02月02日来源:《大众日报》2024年1月30日(06版)    作者:胡文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位列九大任务之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年度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之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是党中央立足复杂严峻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与战略决断,也是新时代党中央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的关键指引与重点部署,对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发展态势,实现经济“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科技创新引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

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科技创新引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否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是判断一国或地区产业发展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关键支撑与重要基础,离开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本质的生产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始终是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格局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演进历程来看,随着技术转移和资本流入,许多后发国家或地区通常在20—40年内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托产业国际转移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然而,基于外部科技引进和技术转移而实现的产业体系,往往缺乏持续进化的内生动力,如果不能建立自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旦离开外部科技创新的持续引入,产业经济发展常常陷入停滞、倒退甚至崩溃。只有紧密结合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构建自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科技含量,才能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最深厚的平台沃土。从产业演进的一般逻辑来看,不断迭代、持续演进的产业变革始终以科技革命与技术进步为核心动力,产业体系本质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囊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有效协同配合的复杂系统业态。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最佳试验场和最终检验地,只有立足实体经济为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各个产业广泛渗透,才能不断催生出对科技创新的旺盛需求和内生动力。要始终坚守实体经济为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物质基础与持续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国强民富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后发国家或地区依靠外部科技“引进-消化-吸收”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消除贫困,避免落后于时代发展,还可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逐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然而,缺乏科技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必将丧失产业发展主导权和产业利益分配权,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也必然受制于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我国参与百年变局大国博弈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也是我国经济“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只有构建自主可控的强大科技创新体系,才能确保国民享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发展红利与最大安全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

当今国际局势复杂严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建设科技创新引领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化科技“新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引发催生出来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立足资本、科技、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引领,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为核心动能的生产力变革,广泛体现为不断涌现的新要素、新技术、新动能、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涉及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密切配合、高效协同下的新型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要瞄准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对基础研究的前瞻布局和稳定支持,构建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企业与民间资本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基本制度政策。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核心功能,提高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与核心竞争力;要推动民企与国企享受同等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增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发展信心。

兼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治理。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作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大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提升重点产业链抗冲击能力,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带来的“堵链、断链、缺链、脱链”风险,大力促进重点企业与关键产业“建链、补链、固链、强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传统升级产业+战略支柱产业+未来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扎实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绿色+”持续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要加快新科技产业应用,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支柱产业,提升战略支柱产业活力与竞争力。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开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学、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未来新兴产业新赛道,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全面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聚焦产业战略核心需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要瞄准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与政策优化,对“原始基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创新生态链进行整体部署,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完善财政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大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财政金融支撑能力,构建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一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风险投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权益风险资本,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要持续深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改革,进一步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运作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支持。三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资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作用、关键支撑作用、奖补激励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包括股票、债券、保险、信贷、基金、信托、担保等在内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创板、创业板资本市场,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