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地区探索与未来方向

2023年02月06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2年12期    作者:刘楷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还为赋能欠发达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带来新机遇。在国家政策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各地区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逐步加深,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

1.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披露,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 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分地区来看,2021年有16个省(市、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个,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庆、江西、辽宁等省市。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占GDP比重为7.3%。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智能制造、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产业数字化发展强劲。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

2.各地区明确了各自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明确各自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和方向至关重要。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各省(市、区)陆续出台了“十四五”规划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或专注于不同侧重点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地区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确定了发展路线,指明了发展方向。针对东部地区综合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特点,东部各地区确立的发展路径,一般具有站位高、综合性强的特点。比如,北京市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实现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上海市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左右”的目标;广东省则提出了“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西部地区,一般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同时聚焦自身优势产业,强化基础研究,把产业做强做大,强化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如,湖北提出“发展数字技术,锻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条,促进数字产业化,培育世界级光芯屏端网集群,推动工业数字化,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四川则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引领区,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的目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打造中国“存储谷”等核心产业。在规划的指引下,各地区涌现出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创新案例,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3.“5G+工业互联网”全面展开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转变的主要手段,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据工信部2022年7月19日发布的消息,“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累计已超过310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国家顶级节点日均解析量显著提升,达到1.5亿次,二级节点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第一批五大重点行业包括电子设备生产、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等行业,涉及企业包括华为、海尔、格力、中兴通讯、中国商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福田汽车、华菱湘钢、宝钢、马钢、新元煤矿、千业水泥、庞庞塔煤矿、鲍店煤矿、中核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上述企业既包括东部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又包括内地的特色制造业和资源产业,通过实践证明,显著提高了生产制造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绿色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注入了新的活力。

4.产业数实融合扎实推进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实融合侧重于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全方位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中西部地区则聚焦自身优势产业,侧重在重点领域深化数实融合。比如,重庆工业门类齐全,既有汽摩、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又有生物医药、智能终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自2 0 1 7年起,腾讯与长安汽车开启战略合作,联合共建基于云端的生态车联网、数字化用户服务体系等,助力长安汽车产品从传统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化、网联化的移动终端,助力企业在生产、研发、运营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

5.“平台+园区”深化赋能

产业园区是产业落地和发展的基础,随着5G+的迅速发展,产业升级的推进,产业园区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场景,推动“平台+园区”叠加融合发展,对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平台方面,工信部对外公布的《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共有28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在政府的助力下,为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区域转型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应用方面,已遴选出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产业集群”试点示范项目,涉及河北、江苏、山东等9个省份,“平台+园区”的聚合增值效应持续释放。

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经济发展中,逐步成为增强地方经济发展韧性、加速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信息网络发展水平区域不平衡

一方面,信息化水平存在地区差距。2020年我国各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收入高度集中在东部,其软件产品收入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全国的百分比分别高达76.88%和7 9.9 7%,远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所占百分比,而东部又高度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等地。此外,每百家企业的网站数,东部为52个,主要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较高;中部为49个,主要得益于安徽、湖北分别为57和59个;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较低,平均值仅为41和42个。另一方面,互联网业务存在差距。东部和西部地区互联网业务收入较快增长,而中部和东北地区互联网业务则较为低迷。2021年东部和西部分别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3134亿元和96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37.8%。中部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567.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东北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51.4亿元,同比下降0.5%。2021年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居前5名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分别增长29.6%、9.3%、31.1%、13.0%和5.1%,共完成收入12233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比重达83.1%。

2.数字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

数字化人才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石,当前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数字人才紧缺的问题。根据陈煜波等(2018)的研究显示,一方面数字人才紧缺,2020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将近1100万;另一方面数字人才的分布严重不均衡,高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但无论是东部还是东部以外的其他地区,都存在数字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数字人才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水平高度相关,主要集中在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地区,中西部主要分布在合肥、武汉、成都、重庆和西安等中心城市。数字人才短缺和推进全产业数字化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需要培育和支持更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加入到数字经济发展中。

3.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总部高度集中在东部

以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作为标志,我国平台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从企业活力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市场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平台经济型企业已超200家,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等均已成为市值(估值)在万亿元以上的超级平台。尽管成绩突出,但平台地区总部分布严重不均,根据《202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百强榜”》提供的数据计算,百强大型电商分布高度集中,其中北京39家,长三角38家,珠三角12家,香港3家,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5家和3家,大型电商高度集中于东部,显然对于中西部和东北的资源优化、就业、产业升级等产生不利影响。

4.产业数字化程度地区差距明显

产业数字化是改造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和关键手段,是实体经济跨入数字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内循环条件下,对具有庞大存量资产的我国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显示(杨道玲、傅娟、邢玉冠,2022)2021年,上海、海南、福建、北京等省市产业数字化程度位居前列,而贵州、黑龙江、甘肃、云南的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东部显著领先于其它地区。从占GDP比重来看,2019年上海产业数字化占比最高,超过40%,福建、浙江、北京、湖北、辽宁等省市产业数字化占比均超过30%,而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西部省市则更低。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是新时期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5.工业互联网平台地区分布严重不均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在互联网科技发展之下,为实现万物互联和智能制造而搭建起来的重要平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但是根据对“工业互联网世界”评审组推出的《2 0 2 1年工业互联网先锋榜T O P 1 0 0》中的前5 0名注册地进行统计,显示出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北京20家,其次是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13家,然后是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10家,山东3家,而广大中西部和东北,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呈现零星分布的态势。这种分布态势,反映了当今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高度集中、体系建设不均衡的特点,对通过产数融合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带来区域差异,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各地区的制造业在享受大数据共享所带来的技术、效率提升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促进各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思路

在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各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又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要聚焦这些问题,采取一些可行、有效的应对思路。

1.坚持地区差异化发展

东部要以建设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高地为目标,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引领下,不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依托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平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共同深化发展。在5 G应用、大数据为产业赋能、A I、物联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制造等方面,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加速技术创新,使东部成为世界领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基石。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要加快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形成产业的局部优势。首先,要发挥合肥、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科技资源,加速科技创新,在突出本地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手抓”,建设数字经济的局部高地,进而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发展;其次,长沙、南昌、昆明、柳州、郑州、太原、兰州、银川等城市要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进程;西南、西北能源富集地区还要加快“东数西算”布局,实现大数据产业差异化发展;东北地区要以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为契机,通过对重点产业数字化赋能,提升产业活力,实现产业升级。

2.进一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发达地区要全面部署基于I P v 6的下一代互联网,完成数字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加快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各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数据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推进各类场景云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大数据在产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内陆省份要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对标于东部,为缩小东西差距提供支撑,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此,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省一级的数字经济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监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切实推动工作实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数字基础设施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大财政支持;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政府采购,把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加大采购和应用力度。

3.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首先,要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脱“虚”向“实”。平台和“生态”是两个重要的支撑,平台是基础,“生态”是平台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使平台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即需要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培育先进制造业人才、打造国内自主供应链,也要加强工业软件研发、数字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数字服务平台等软件建设,推动软硬件协调发展。第二,要把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重大项目有机融合。比如,东部可以通过加快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构建强有力、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提升信息产业、AI等产业的竞争力。对于内陆地区,一方面要加快自身优势产业和数字化相融合,使产业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另一方面要以“东数西算”工程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项目建设以及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加大内陆地区发展数字产业化的基础能力。

4.大力发展“数字化平台+园区”

推动“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就使得平台作用的发挥有了依托,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对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要聚焦产业园区,强化平台主体培育,对于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体系完善的东部地区以及中西部、东北地区发达的中心城市的产业园区,围绕行业、企业的典型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应用型App,集中力量培育数字化转型平台,为园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对于中小企业发达的产业集群园区来讲,要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制造等,加速企业转型。对于有特色产业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力争围绕优势产业,引进特色产业专业平台和应用App,加速数字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5.加快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在当前数字人才紧缺的状况下,要充分依托城市所在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使之成为培育数字人才的重要基地,东部地区和内地的中心城市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加速培育数字人才。为此,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数字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校院所建立新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布局,改革课程设置,设置新型的交叉学科,培育数字经济及关联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支撑。第二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数字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聚焦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支持的数字人才类型,对产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等各个层级的数字人才,在岗位聘用、教学研究、对外交流、项目支持、建立平台、福利待遇等各环节制定全面的支持性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数字人才吸引机制。

6.以提升数字治理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挑战,要加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指示。为此,发达地区要把握好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数据安全与大平台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治理体系,实现政府与平台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发展和平台规模扩张的双赢。加快各个层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和管理制度,特别要重视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网络安全技术服务。落后地区要通过打造5 G等数字政府核心基础设施,完善地方政府服务平台与各类平台的深度对接融合,提升政府决策的精准性、预见性、科学性。

 

刘楷.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地区探索与未来方向[J].中国发展观察,2022,(12):83-8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