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雄安新区引领下的河北主动、创新发展研究

2020年03月12日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20年02期    作者:刘楷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系统工程,河北的发展至为关键。河北必须依托雄安新区,克服自身弱点,借助雄安新区的辐射引领,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发展,塑造河北成为京津冀联动发展的重要一极。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河北在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雄安新区发展对河北创新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及引领河北创新的路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雄安新区;河北;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项目“雄安新区引领下河北主动、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一、引言

2014年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应的各方面研究工作也在逐步深入推进,从初期的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逐步转向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加速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为龙头,从而实现京津冀以创新为基础的协同发展。

创新是协同的基础,京津冀三地的创新水平,河北处于显著劣势,虽然河北近年来整体区域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区域创新能力在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特别是与北京、天津相比,差距非常大。如果京津冀创新能力不平衡的二元格局无法改变,河北与京津两地的差距可能再次拉大,就会严重影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1](P13)。

将雄安新区建成创新发展引领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步骤,对三地一体化的要素集聚和资源合理配置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引领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空间,打造全球创新高地[2](P1)。显然,努力实现河北创新能力大幅度的提升,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让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3]。总书记的指示,为京津冀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系统工程,河北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加速塑造成为京津冀联动发展的重要一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仅要实现雄安新区和京、津的协同,更重要的是,通过雄安新区这一世界级的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彻底解决河北发展的短板,从而实现河北总体和京津的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系统推进有利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努力构建市场机制高效、主体活力强劲的经济体系[4]。以指导意见为引领,加速雄安新区发展,推进区域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扩散,带动河北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缩小同京津在创新方面的落差,是河北加速发展的关键步骤。

二、河北创新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R&D投入不足为创新发展关键短板[5](P8)

R&D支出份额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决定了创新发展的持续性,近年来河北省虽然R&D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强度仍然相对较低。从表1可以看到,2017年河北GDP排序为全国第8位,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在全国排位仅为第15位。R&D支出同GDP之比仅为1.33%,在全国仅排在第16位,仅为北京的四分之一弱,天津的二分之一强,上海的三分之一强,东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的二分之一强,也低于中西部的陕西、安徽、湖北、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区。河北在全国处于科技投入洼地,直接影响了国家创新要素在河北省的投入,也难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成为河北创新发展的关键短板。

1 2017年河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和全国其他地区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201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

 

(二)高质量人才稀缺形成创新质量洼地

高质量创新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对创新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表2中看到,2017年,河北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在全国所占百分比为2.26%,在全国排第13位,落后GDP所占百分比排位5位。但从高端人才占R&D人员百分比看,则十分匮乏,博士占R&D人员百分比仅为7.35%,在全国排26位,硕士占比为34.04%,全国排第18位,博士和硕士相加占比,则排全国第26位,这一数值,不仅小于京津、沿海省市以及小于长江流域地区,甚至小于绝大部分经济落后省份,显然,河北的R&D人员质量不高。无论从区域角度还是从全国范围看,属于典型的人才洼地。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河北的投资环境,对于创新要素聚集,高技术产业落地,引入高质量项目及其产业化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2 2017年全国各地区R&D人员中博硕士占比

资料来源:同表1。(表中数字只保留两位小数)

 

(三)政府投入未能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有效引导

河北不仅R&D投入强度相对较弱,而且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亦严重不足,根据计算,R&D资金中来自于政府的比重2017年仅为15.04%,同全国平均19.81%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全国各省级单位中仅排第20位,低于河北的仅有11个地区,这11个地区中,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5个省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机制发达,企业和科研单位经济实力强,融资渠道广泛,研发投入来源多样化,政府投入较低,并不影响技术创新,并且政府投入虽然占比低,但总量高,对创新的推进作用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对于经济发展落后,且创新能力较弱的河北地区而言,企业自身筹集资金搞研发的能力本身就十分有限,政府如果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培植、促进企业创新十分不利。

(四)创新资源集中孤立分布限制了创新行为扩散

河北省人数有限的创新人员和创新经费,在地域上和产业上分布高度集中,区域分布不平衡显著。据统计(见表3),2016年,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四个市占据了河北省创新人员占64.77%,创新平台经费筹集的66.85%;四个市中石家庄为省会,其他三个市基本都是重化工业集中的地区,创新资源在地域和产业上的高度集中,对发展新型产业的创新和创新的扩散设置了障碍。

3 河北创新资源分布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河北省科技创新平台综合统计年报(2016年)》提供的数据计算。(占比只保留两位小数,合计与各占比之和有偏差)

 

三、雄安新区对河北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显著提升河北的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地区经济的快速腾飞一定有着众多优秀人才的支撑。河北经济的落后,一方面源自于多年来对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方式的依赖,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京津对创新要素的虹吸,导致河北省高端创新要素的流失,创新环境不佳,新技术新产业难于在河北落户。雄安新区建设,打造创新高地,改变高水平要素的聚集方向,通过培育教育、交通、医疗等高端服务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孵化器等,使河北省内有了可以和京津并肩的创新中心,增强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性,创新有了立足点,通过在雄安的积累、转化,然后再将创新成果向河北全面辐射,对于提升整个河北的创新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加速河北产业结构升级

多年来,河北以能源原材料、钢铁、装备制造、重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有限的创新资源和人才等也集中在这些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必须打破原有产业所形成的人才、资源束缚,为此,河北的产业结构升级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迈进,另一方面包括以创新为依托,培育新型产业。如果说传统产业由低向高的迈进,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那么新型产业的发展则必须通过引入新的创新资源、新技术、新产业,打破原有的人才、资源布局,才能实现。雄安新区在这方面所起的推进作用,无可替代。

(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辟新空间

京津冀虽然地理位置邻近,但综合实力的差距,决定了京津冀三者关系中,河北处于劣势地位,缺乏承载高技术产业的实力,缺乏新型产业的产业链,在三地的合作中,往往处于低端产业的流入区。

根据李兴光等(2018)研究,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市2016年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位,其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几个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市在经济发展、知识和技术积累、人力资本优势、区域政策等的优势使其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省市[1](P12-13)。天津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天津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先导区、创新主体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转型升级引领区,使得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区域环境、国际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动态趋势分析,河北省从科技投入到创新产出的效率均比较低,产学研深度融合欠缺,新兴产业亟待拓展,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整体区域创新能力在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特别是与北京、天津相比,差距非常大。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河北省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有所改善,技术转移能力有显著提升,但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加快雄安新区的建设,使河北的科技创新有了新的立足点、新的高地、新的窗口,完善优化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布局,是解决长期困扰河北的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低问题的唯一途径。在雄安新区抢占科技创新能力制高点的同时,大力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创新资源的有序流动,打造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链,使河北首次实现了能够有资格和京津并列的平等地位,为河北的持续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天地。

(四)河北绿色发展的关键之笔

长期以来,能源原材料等高耗能产业的粗放增长模式,使河北形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产业发展的惯性,形成了环保和增长之间的矛盾,雄安新区建设,为河北的环保设立了新的标准和新的动力,为河北的增长找出了新的路径。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绿色生产,解决重化工业存在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危害,逐步解决一直以来由“三高”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等系列问题。其次,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型产业,彻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

(五)为河北体制创新提供驱动力

市场化程度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河北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以雄安创新为契机,且以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抓手,通过打通制度、市场、创新三者之间的通道,激发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涉及创新发展的政府各个部门进行改革,达到深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四、雄安新区引领河北创新发展的路径

雄安新区引领河北创新发展的路径,要紧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京津冀城市群重要一极”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指导,在雄安新区引领下河北的创新路径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聚创新要素

将雄安新区建成世界级创新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步骤,通过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将强力改变京津冀三地中河北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流动方向和模式。雄安新区设立前,河北由于毗邻京津以及产业结构的制约,多年来创新资源外流严重,要么流入京津,要么流入南方,在本地人才本不富裕的状况下,人才进一步净流出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的建立,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将极大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方向与分布格局。通过建立雄安特色的创新优势,必将极大改变河北省人才外流的状况,通过聚集高层次的创新要素,使创新要素和区域发展相匹配,进而带动和挖掘河北经济社会的创新潜力,并形成跨越式的发展,以此形成京津冀三方各自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态势。

(二)创产业优势

只有河北的经济加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河北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敢于发展高端产业。以雄安新区世界级创新高地为龙头,通过吸引创新要素向雄安聚集,带动、加速新型产业发展,改变河北以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煤炭等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低端第三产业为主的落后产业结构,打破原有产业发展惯性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形成河北新的竞争优势,重塑河北的产业格局。

雄安新区的发展从产业来讲,是要打造一个高新产业的集聚地,并以此激发河北省科技创新的内生力,通过外部要素的加入,比如人才、项目等,加速河北发展。雄安不但自身发展,还要担负起引领孵化河北高科技产业,引领河北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在雄安的引领下,河北第二产业发展要突出创新要素、突出科技含量,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突出低端的发展模式,增加科教、金融等高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而实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建创新体系

作为传统发展模式为主导的河北,创新活动不具备系统性,官产学研的紧密联合机制尚未形成,构建从上至下的各个层级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创新活动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至关重要。

产业的创新发展,不能单纯地看作仅仅是企业自身生产手段、生产装备、生产体系的更新,而应将创新发展纳入体系之中加以考虑。创新发展是持续的技术、经济和制度的转型,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要突出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制定促进产学研更好地结合等相关政策,构建起一套紧密的官产学研联结机制,发挥大学作为创新源头的重要作用,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创新动力。

(四)育区域活力

河北经济发展的滞后,在区域上表现为,各城市各自为战,区域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缺乏互补性,城市之间通过产业协作的交流较少,科技资源的交流也少,中心城市和周边的产业链联系较少。建立雄安新区,通过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分配,为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聚集和辐射,实现平等的区域分工,成为和京津具有同等地位的经济高地,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雄安位于河北省地理位置的中部,建立和京津相应的创新高地,从区位上辐射南北,为形成产业在区域上的梯次配置,活跃要素的传导,在河北内部改变省内发展不均衡,减少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从全国来看,通过创新发展,可以逐步改变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落差,实现河北省的跨越式发展。

五、政策措施

(一)以雄安新区为核心加速建设创新河北

一是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雄安新区的创新体系建设,还要包括整个河北省各级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当前应重点完善省级和市一级的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体系建设,调动科研院所、区域、政府三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带动就业、支撑创新作用,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省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高端要素落地雄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产业疏解效应最大化。把创新雄安作为引领河北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同时加速雄安河北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京津高科技产业疏解,加速京津现有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落地雄安,积极规划、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先在雄安新区布局,支持雄安新区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此基础上,河北省有条件的地区应联合雄安建立科技园区,形成创新平台的梯次配备,将产业疏解的效应最大化,将河北建设成雄安高端产业、高端研发的扩散区,高端服务业的配套区、服务区。

(二)提升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大政府在创新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对重大项目要持续加大投入,对项目的发展要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对多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项目的支持,带动河北创新的发展。为此,首先,要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带动力。其次,切实提高R&D投入占GDP的比重,争取在几年时间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第三,制定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努力推进雄安科技创新对河北的辐射效应,各地应建立雄安产业配套园区,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形成雄安产业高端发展和产业园配套发展的模式,将河北产业配套效应最大化,带动河北区域均衡发展。

(四)以全方位开放推进河北跨越发展

借助雄安建设全球创新高地的东风,实施全方位的开放,不仅要和京津合作,而且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面向全国、全世界开放,全方位吸收资金、科研机构、人才、成果,形成雄安的特色优势,进而将创新成果向全省乃至全国辐射。

(五)统筹规划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雄安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把雄安新区引进京津及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雄安新区和河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为在京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整体搬迁或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雄安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组建雄安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于科研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世界级创新中心相符合的现代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兴光,王玉荣,周海娟.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09—2016)》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8(2):9-16.

2]武义青,柳天恩,窦丽琛.建设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7(3):1-5.

3]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18/c1024-30577648.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01/24/c_1124038513.htm.

5]颜廷标.区域特质视角下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8(7):6-11.

 

刘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刘楷.雄安新区引领下的河北主动、创新发展研究[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0,36(02):50-5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