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新时代我国工业发展区域格局的变化特征与优化思路

2022年01月12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24期    作者:刘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区域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随着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工业出现了多极化的增长格局。2014-2019年有20个省份工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现价)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区域:一是长江经济带。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除了江苏之外,其余10个省市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2013年的28.45%上升到2019年的33.88%,累计上升了5.43个百分点,其中浙江、江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二是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海南。广东、福建工业更是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两个省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2013年的13.58%上升至2019年的19.36%,提高了5.78个百分点,仅广东省工业占全国比重就增加了3.51个百分点。三是北方的能源产区山西和西北的能源原材料大省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也实现了较快发展,五个地区工业营业收入在全国的占比从2013年的4.89%增长到2019年的6.20%,增长了1.31个百分点,这五个地区在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快速增长,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成就。此外,京津冀的龙头北京工业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综上可见,我国工业发展区域格局正在从以往的东部地区领先增长转变为由沿海向内陆省份扩散的多极化增长格局。

第二,随着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我国各地区工业转型发展成效逐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各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转型升级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在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中,2014-2019年全国各地区制造业分行业的增长速度排名前四位显示,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呈现高增长趋势;东部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原材料产业增速较高;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以及一些轻工业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板块;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和能源原材料增速较快。反观,在四大板块制造业分行业增长速度排名后四位的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和部分轻工业位列其中。由此可见,我国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变化趋势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占地区工业比重的上升幅度较大,说明了新旧动能转换正在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第三,在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引领下,我国各地区产业园区正在进入提质增效的升级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各地区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意见,因地制宜采取有力高效的举措。如浙江、江苏等地推广实施了“亩均产出”考核,北京等城市探索工业用地弹性使用和回购。各地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逐渐出现成效,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容积率从2016年的0.91上升至2020年的0.98,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从2016年的6452.67万元/公顷提高至8984.30万元/公顷,工业用地地均税收从2016年的602.57万元/公顷提高至2020年的678.99万元/公顷。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类开放和创新平台正在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央已经批准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特殊载体因地制宜探索适应地区发展的改革开放路径,也带动地区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同时,中央也批准河北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18个国家级新区,这些新区尽管发展定位有差异,但立足地区发展优势和实际情况,在特殊政策的支持下都已经或将发展成为省域内的新兴增长极,也是工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我国工业发展区域格局优化调整面临的形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需要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制度优势显著。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显著提升,创新动能加速提升。但也要看到,存在一些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潜能释放不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第一,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个历史阶段,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努力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任重道远。绿色发展对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仍旧是十分艰巨的挑战。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要求对产业的绿色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标准。长江流域上游和黄河流域上中游面临着短期转型困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这些地区仍占有重要位置,减少对这些行业的依赖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时间。发达地区也同时存在高耗能行业以及高耗能等问题。二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范围愈加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除了传统的水、气、土等领域和常规污染物以外,将逐步拓展到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环境与健康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这些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艰巨的要求。

第二,区域间增长速度不平衡加剧。根据计算,全国31个省(市、区)2013年、2019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同全国相对应的增长速度之比的标准差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即使是去掉比值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差距也呈扩大趋势。这表明我国总体上区域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在加大,虽然这种增长不平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优化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区域的发展能力和实现全国总体的共同富裕显然不利,因此,这个现象值得深入关注。

第三,工业的研发投入有相对弱化趋势。从2016年到2019年,各地区工业R&D投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尽管各地区工业企业R&D投入有较大增幅,但各地区工业R&D内部支出占全部R&D的百分比却鲜有上升,特别是工业R&D内部支出的大省(市、区)下降幅度一般较大,2019年工业R&D内部支出的前10位地区中,广东、浙江、山东、湖南、上海、湖北较2016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工业研发投入规模小的地区,其投入占全国的百分比还在下降,工业R&D内部支出后10位的地区(不包括西藏)中,内蒙古、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青海等7个地区工业研发投入在全部工业研发投入中的占比仍在下降。工业研发投入的相对弱化,显然不符合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求。

第四,发展后劲差异大。尽管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很大进步,但其发展后劲却有很大差异。2014-2019年各地区工业行业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前15名的行业中,基本存在着增长速度快的省(市、区)中高技术行业相对较多,但各地区数量上差距不大,而上述高技术行业营收占地区工业营收的比重却差距很大,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重庆和吉林为第一梯队,高技术行业占地区工业的比重在30%以上;天津、浙江、福建、海南、江西、湖北和湖南为第二梯队,占比在20%左右;其他省份占比在10%左右。可见,虽然各地区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但产业规模差距十分明显,后发地区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十四五”我国工业发展区域格局优化的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工业发展区域格局持续优化。

第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核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环境,为实现双循环提供坚实支撑。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以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以协调促进区域发展、以绿色为区域产业转型提供明确标准、以开放统筹内外联动、以共享促进人民幸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区域发展。

第二,坚持深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之笔,具有战略意义。在区域发展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对外开放等战略部署融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路中,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打破区域封闭,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广泛和深度发展。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区域发展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是区域发展理念之魂。在工业发展中,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保就业、防污染,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转化为切实行动,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地方特色就是地方的竞争力,把特色产业搞好,不断升级,就为地方的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二是着力打造开放新高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各种国家级创新平台,畅通开放通道、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国家经济发展。三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是着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突出稳就业、增收入,解难题、强保障,守底线、保平安、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十四五”我国工业发展区域格局的优化思路

(一)进一步强化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带动作用

京津冀三地要持续高质量推进协同发展,严格落实雄安新区规划政策,推进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同时河北省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坚实的一极。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要继续深入推进,通过流域治理、产业转移等途径加快流域深度融合发展,发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群功能和产业优势,使长江流域成为我国贯穿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增长引领区。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全国的科技优势、开放优势和金融优势,把一体化发展转化为发展动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吸收、创新和转化,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的核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既要注重重大项目和平台“点”的突破,又要深化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广东的对外开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以大湾区为核心,带动临近省市发展,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加速港澳深度融入祖国发展大局。

(二)促进黄河流域地区在治理保护中实现绿色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地区。“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在绿色发展上要有重大进展。首先,要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坚持生态优先,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不断升级,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准和环保水平,为我国工业减碳增绿做贡献。第二,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抓住数字经济机遇,改造现有优势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构建多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此外,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合作,推进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事关我国的战略安全,为此,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的要求。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提高政府发展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培育新优势出发,利用各方面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实施内外开放双向驱动,把全面高水平开放文章做新做亮。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在绿色发展中闯出东北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挖掘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技术改造等途径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逐步减碳增绿,通过嫁接数字技术等途径使装备制造业重新焕发生机。

(四)构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的作用,依托自贸区等特殊平台,从制度型开放入手,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吸引全球先进创新资源,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聚焦内陆开放加快突破,更好发挥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作用,以长江为纽带打造“一带一路”支点城市,以新欧亚大陆桥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充分发挥陆海大通道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枢纽节点,构建内外循环兼具的产业体系。东北地区要发挥沿边和沿海优势,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战略全局,建设中外产业合作高地,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产业。

(五)推动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序引导我国成熟产业“走出去”。特别是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设立一批市场化运作、产业服务配套比较完善的境外产业园区。准确把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优化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及时吸引产业“回流”到中西部投资,鼓励境外企业到中西部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吸引世界级科技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或区域总部,扩大跨国技术交流,大力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