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外经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017年01月03日来源:IIE    作者:杨丹辉

《工业发展报告2016》观点集粹

外经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杨丹辉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外需持续低迷、系统性风险增大给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进出口下行压力凸显,但总体来看,外经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受全球贸易及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共同影响,对外贸易增速回落,进出口持续下行。在进出口增速逐步降低的情况下,贸易部门与GDP的增速拉开差距, “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已经严重不给力,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缩小,很难再现2005年前后对GDP贡献度高达20%左右的水平,中国经济必须直面发展动能转换的现实压力。

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有所提升的同时,从贸易方式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得以延续。近年来,不仅传统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加工订单流失严重,而且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内的电子通信产品加工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外资企业也逐步将产能向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据商务部统计,20165月,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7.5%,已连续15个月负增长,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方式中的地位严重弱化。

利用外资形势同样不容客观。实体经济不振,加之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和要素价格攀升,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类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失去生存空间。这尽管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但外资集中撤离对部分地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冲击较大。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比持续下降。目前,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占比已由21世纪初的超过70%降至目前的30%左右,同期服务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快速上升。对于这种变化,不应单纯理解为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上升是必然趋势,但不论从国家层面应对工业4.0时代实体经济领域新一轮高层级的国际竞争,还是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造业高质量外资及其蕴含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机会都不容忽视。目前,在一些中高端产品领域,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外资企业对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忌惮增多,加之不少地方政府出现“重服务轻工业”的新倾向,导致制造业项目储备明显减少,先进制造业吸引外资后劲不足。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但在却无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其中的具体政策措施,制造业利用外资很难有所突破。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占比有所提高,沿海地区外资向中西部转移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多地“腾笼换鸟”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如运输半径、出海口距离等区位条件等)的制约。中西部地区吸引沿海地区外资转移的障碍集中体现在配套能力、要素吸引力、政策运用能力等方方面面。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一些原本在国外注册、借外资企业身份享受优惠政策的国内资本转而利用走出去扶持政策,纷纷迁至东南亚地区,而并未选择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除了个别亮点地区,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外资项目转移的效果并不理想。

应该看到,随着国民待逐步落实,我国外商投资环境有改善,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扩大利用外资的动力不足、抓手不够等问题,投资软环境不佳,简化行政管理有反复。部分外资政策调整出台缺乏扎实充分的论证,直接影响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外商对投资中国的信心,已经造成营商环境的硬伤

新形势下,面对外经贸领域的严峻形势,要深着力推动主动、双向、公平、全面、共赢、高质量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争取特定范围内的代表权以及全球治理议题倡导等制度性话语权,重塑全球价值链规则体系。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传统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实现外经贸发展回稳向好和转型提质,促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继续发挥“稳定之锚”的重要作用,不断向贸易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