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经济研究所成功举办“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智库专题论坛

2021年10月27日来源:IIE    作者:周麟

2021年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办智库专题论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研究员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晓华研究员主持论坛。所内外6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季为民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是当前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所学者高度重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针对这一重要趋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绿色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等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政策影响。新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研究亟需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次会议邀请的四位嘉宾在各自领域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做了大量深入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希望不仅仅在这次论坛中,而且在今后的研究中工经所也继续和各位嘉宾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合作。

论坛第一个板块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做题为“全球价值双环流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演讲。张教授认为随着国际分工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生产性环节区域化,服务性环节的全球化;产业链条向“横向分工+纵向整合”模式演化;全球价值链模式趋于固化等新特征。中国一是应积极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继续对全球开放市场,并利用超大规模内需优势虹吸全球资源来发展创新经济;二是应在数字化技术发展上抢占先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进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三是应通过“双环流”模式加速全球产业和贸易网络构建。

论坛第二个板块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李大伟研究员做题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调整趋势及我国应对战略”的演讲。李研究员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新的特征:一是消费品产业链中更多环节特别是最终生产环节将向主要市场转移;二是资本品产业链将更多依托核心技术和国家安全进行布局;三是原材料产业链将分别在资源和主要市场所在地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四是产业链中服务环节跨国分工成为全球产业链新型分工的重点。中国一是应加大研发投入,抢占新兴产业链重构主导权;二是应依托市场力量有效对冲部分产业链的成本劣势,三是应通过“走出去”提升对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

论坛第三个板块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祝坤福副教授做题为“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测度及其增加值分解与溯源”的演讲。祝教授认为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全球价值链发展整体放缓。进一步来看,高收入经济体和研发强度制造业的FDI相关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最高,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相关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高于美国,但投资相关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远低于美国。同时,在跨国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中,美国的跨境收益顺差非常高,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贸易增加值逆差,反之,中国作为最主要的跨国公司东道主,过大的跨境收益逆差在很多时候会抵消贸易增加值的顺差。

论坛第四个板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苏庆义研究员做题为“全球供应链安全:内涵、影响及应对”的演讲。苏研究员认为中国应当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一是提升适应性,包括强化保持制造业比重的重要性,并继续推行大国“雁阵模式”,提升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广度与厚度;二是提升可控性,强化与断供能力弱的国家的供应链联系,致力于改善政治关系;三是提升威慑性,提升断供能力,也就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外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形成一种威慑平衡;四是主动建立供应链规则,包括边境间、边境后与边境外规则。

四位嘉宾演讲结束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叶振宇研究员、副主任刘佳骏副研究员,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晓华研究员、许明副研究员分别进行评论。李晓华研究员对论坛进行了总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