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3年06月06日来源:《中国经营报》2023年6月5日(04版)    作者:吴海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工经所青年经济学者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依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产业洞察,围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营报》开设“工经青年学者论坛”专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刊发工经所青年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和成果,力图通过青年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以飨读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此同时,我国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一、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根据“十四五”及中长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立足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具备新的特征,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型工业化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特征。

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工业技术创新和范式变迁的重要趋势之一。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不仅赋予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内涵和活力,而且促进各类产业主体优化生产布局、开展跨界合作、重构价值创造模式。

在此背景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碳中和重塑工业价值取向,开启全球绿色竞争新战场。以资源消耗和需求拉动为支撑的工业增长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增强,主要工业国相继确立了碳中和目标,世界范围内绿色竞争不再局限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矿产领域,而是在绿色产品、低碳技术、生态系统、排放标准、环境规制、企业管理、消费方式上全面铺开,改变了工业价值创造的内涵和外延,而碳交易机制则对工业企业利润来自领先技术、差别化营销策略和精益管理的竞争导向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技术相适应,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二,新型工业化具有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实现新型工业化,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水平需要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根据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产品需要,为引领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工业支撑。

此外,新型工业化还要求我国工业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效率,工业利润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之列。新型工业化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价值链各增值环节,重组生产系统中的要素配置,实现产业链整体效率提升和竞争优势升级,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构建具有融合式集群化特征、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新型工业化需要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产业创新体系。

创新是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型工业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因此,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产业创新体系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经过七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产业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加速转变,我国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形成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但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仍受制于人,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以确保我国在2035年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创新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掌握发展主动权,走自立自强的现代工业化道路。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建议

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产业体系现代化、创新体系现代化、要素配置现代化、制造模式现代化、产业治理现代化五个方面,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和新路径。

第一,建设多业态梯度共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为方向,推进产业体系更加安全可靠、附加值更高,产业门类更加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和基本方向,并强调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对此,我们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对生产线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加快新兴领域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加快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领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第二,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产业创新体系。

把创新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掌握发展主动权,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方向选择、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导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建立完善基础领域创新突破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化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协作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创新突破、成果应用和迭代升级。

三是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在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建设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体系。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一是强化制造业人才供给,开展制造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制造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实施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试点,为新工业革命积蓄人才力量。

二是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优化工业用地制度,推动土地、人才、能源、数据等重点要素向工业流动。

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竞争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支持,深化产融对接合作,推动形成全周期、全类型、全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络,切实缓解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第四,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

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数据等新型要素投入,推动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

一是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工业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动5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等部署,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既有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节能节水工作。

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推动质量管理技术与工具创新和应用,弘扬品牌文化,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完善开放包容的工业治理体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优化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更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

一是持续编制综合性、行业性、区域性的发展规划并进行滚动评估、更新,强化制造业发展顶层设计的一致性、连续性,促进各方凝聚共识、积聚力量。

二是加快产业政策转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协同,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

三是推进数字治理等新型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预警监测、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为工业数据治理效率提升、业务和产业优化、组织架构升级、精益运营与科学决策赋能。

吴海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